也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相结合

作 者:
马勇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普教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理论的空前繁荣促使理论工作者自然地密切关注教育理论的解释、指导、预测等基本功能的发挥,而长期依附“指令”、“行政命令”的教育实际工作者及实践工作者也迫切地寻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科学化道路。于是,在“两厢情愿”、欲达统一的过程中(也理应统一),双方都出现了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关注。这一问题的产生固然有种种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但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略和寻求两者动态结合的基本态势则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一、静态描述:教育理论的“屈身下嫁”与教育实践的“躬身迎接”

      从教育理论自身来看,教育理论整体上难以下嫁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教育理论的抽象化程度不高,成熟度不高。这主要表现在教育理论众多概念的清晰度和概括水平较低,如教育学的著作中,大量存在着歧义性、描述性的概念,诸如“智育”和“教学”、“主导”和“主体”、“谈话法”和“问答式”等等,仅仅停留在定性水平上,缺乏科学概念的抽象化也就丧失了构建理论体系所必备的基础。这也表现在教学科学的理论体系还处在较粗糙的“板块”水平上。〔注①〕除了上述的概念体系、范畴体系不清晰之外,命题与命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不紧密,致使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松散。因而,现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大多是从对教育现象的剖析入手,然后再把各个“片断”逐一串联起来,从而丢失了理论体系所固有的逻辑起点和始自逻辑起点的合乎逻辑的概念运动。教育理论的抽象度、成熟度不高,还表现在教育理论的基本功能尚未完全形成和得以全面展现。我们以为,目前教育理论的解释功能尚不全面、充分,其它功能更显不足,致使教育理论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二是教育研究的课题偏重于“思辨”理论,教育研究的视野受限于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方法偏向于“玄、浮、虚”,比较教育研究忙于对西方教育理论的介绍和引进。可以认为,“书斋”教育理论的指向将永远偏离教育实践,“闭门思教育”而产生的理论必然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的这种加以“引申、综合、分化”的研究方式,无助于科学理论的生成。伟大的理论产生于伟大的实践。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其理论、主张、思想与实践、试验融为一体,经实践检验被历史地推出来的。教育家从来都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统一,纯教育理论家和纯教育实践家仅仅是我们主观上的“自封”。从中国的孙子、陶行知到外国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其教育思想影响久远,无不源自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以上两方面的问题造成了教育理论的难以“下嫁”,亦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因而,要摆脱这种“窘境”,教育理论必须“屈身下嫁”,亦即在教育理论科学化,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教育理论工作者要自觉转变科研观念,抛弃形式主义的科研方法和带有功利色彩的科研目的,真正地在思想和行为上走出书斋,面向教育改革主战场。可以预言,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的大教育家也必将产生在教育实践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

      教育实践为何要“躬身迎接”教育理论?这是由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是双向脱节,也包含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脱节。造成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拒斥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有三:一是经验主义风行教坛。追溯一下中国的教学传统,占据主导的是经验主义的教学,并且它一直沿习至今。这种“经验教学”的形成机制所依托的则是学校与学校间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行影响,亦即它们之间的横向模仿。那么,以模仿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又怎能容得下教育理论的约束与指导?现实教育出现无特色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也就十分自然的了。二是事务主义圈住教师。教学中的具体事务虽然带有规范性、程序化的特点,但如果不突出其以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的创造性,那么,教师工作陷入事务主义的圈套而难以自拔就成为必然,伴随着教师工作主体性的丧失,也就难以产生对教育理论的热切企盼,甚至相反地会产生对教育理论的顽固排斥。三是考试中心主义主宰教师。只要以高考为中心包括种种大小测试在内的考试体制仍然存在,那么,企图使教师摆脱考试的心理负担和束缚,轻装上阵,可谓艰难也!教师的工作陷入应试、总结、再投入应试的考试漩涡之中,又怎能超脱得了!无奈我们下去参观一些名校,看其素质教育的特色,不外乎是在“应试教育”基础上再加几层点缀!试想种种“花边”学校又有怎样的“魔力”能把教育理论吸附在自身!

      由此想来,欲改变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脱节状况,教育实践必须做到对相应理论的“躬身相迎”,而这需要付出种种努力:

      一是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特别是县乡(镇)两级地方教委应专设教育理论研究室,为本区的教育整体改革及相应的微观教学改革服务。这种带有明确指向性的服务,在目前极度缺乏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联结的中介环节的状态下,无疑是教育理论走入教育实践的一个突破口。一方面,这些基层研究室搜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以及教育改革的情报信息,经整合后,可以不断地为本区的教育改革注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围绕本区教改中所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协作攻关,可“外引”、“内联”,寻求对策性的理论解答,从而,发挥出自身的传播功能、联络功能、咨询功能和指导功能,为地方教育决策和区域性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