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若干关系的辩证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贾松青,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四川 成都 610071)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按照舆论统放适度的原则,以“一”(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导“多”(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以“多”促“一”,“一”“多”共生,“一”“多”共荣。应坚持阶级性与普世性相统一,既要正视意识形态斗争的客观现实,坚守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也要认识到,人民内部矛盾是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矛盾,民主的方法是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矛盾的主要方法,“以人为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之一;既要承认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也要承认意识形态的普世性,充分尊重和努力扩大普世价值,以维护世界和平并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谐与稳定。应坚持批判性与包容性相统一,正确把握批判与包容、继承与创新的内在逻辑关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体,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以西方文化为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的本土化,建设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字号: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多样性、阶级性与普世性、批判性与包容性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几个带全局性、原则性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统”与“放”,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从古至今,舆论事关天下治乱、社会兴衰、政权安危,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功能,因此历代执政者都非常重视舆论的掌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执政者掌控舆论的做法大相径庭,其社会政治效果也就迥然相异。纵观历史,秦王朝在扫平诸侯、一统天下之后,焚书坑儒,愚弄黔首,以吏为师,不施仁义,以致二世而亡。环视当代,苏共在相当长时间内实行文化禁锢,强制舆论一律,教条主义盛行,思想保守僵化,严重阻滞了社会发展;其后又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放弃舆论控制,致使资产阶级思潮泛滥成灾,马列主义湮没不彰,加之其他政治经济因素,结果在内外敌对势力的夹击下,一个拥有88年历史、1500万党员的大党一朝解散,党亡政息,国家解体。与苏共败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党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从而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社会长期稳定。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舆论统之过紧,必然窒息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即使能维持政权于一时,却绝难保江山于久远,其结局不是在沉默中逐渐衰亡,就是在沉默中火山爆发。反之,舆论放之过松,则会邪说蜂起,众口铄金,人心涣散,引发社会动荡,政权不稳。唯有舆论统放适度,宽严不误,才能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稳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既不能搞思想禁锢,独存马列,拒斥百家,也不能摘自由泛滥,放任异端,贬损马列;而是要坚持马列主导与百家争鸣相结合,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相协调。实行这一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需要,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毋庸置疑,“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它是引导人们行动的风标,是支撑社会的稳定器。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也就必然同时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并且这种指导地位是一元化的。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具有双重涵义:其一是主流意识形态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则主流意识形态就不再姓“社”;其二是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也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则整个意识形态就会陷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科学性、革命性和影响力的伟大学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导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坍塌和整个意识形态失序,就会引起人心混乱和社会动荡,就会断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丧失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含糊,毫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键在于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要靠行政组织来支持,靠新闻媒体来帮衬,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理论魅力。思想的地位最终取决于思想本身的力量。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起于青萍之末,被视为欧洲共产主义的幽灵,而终成巨响雄风,震撼世界,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真理,总是能够追随历史的足迹,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国际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感召力、凝聚力和穿透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以理论创新为动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永葆蓬勃生机、无穷魅力的源头活水。我们要树立超越意识,勇于放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不合时宜的观点,让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的洪流中不断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要树立开放意识,让马克思主义在与世界上各种重要思潮的对话竞争中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补充和丰富自己。要树立时代意识,立足中国国情,紧跟世界进步潮流,把握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创建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以研究问题为契机。问题是理论发展的起点,理论在科学地研究和解答问题中前进。问题有意义,答案才重要;问题具有根本性,理论才有彻底性;问题富有挑战性,理论才有突破性。我们要时刻倾听实践的呼声,树立问题意识,勇敢地面对和科学地解答当代社会实践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要注重研究和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挑战性的重大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以传播艺术为支撑。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凝聚力、影响力和穿透力,必须注意宣传教育方式,讲究传播艺术,重塑马克思主义真切、亲切、平凡、伟大的形象。我们要以具体充实、丰富多彩的内容真实有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摈弃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要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民间话语宣传马克思主义,摈弃生硬呆板、枯燥乏味的党八股;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摈弃盛气凌人的说教和居高临下的灌输。

      不言而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舆论一律,万马齐喑。恰巧相反,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承认、尊重社会意识的多样化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辩证统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由此导致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这种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具体表现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辩证地看,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对于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具有促进、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就其主体而言,是社会开放和文明进步的产物,它标志着人们个性的张扬、思想的活跃和创造力的释放,推动着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上与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其次,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大众的声音,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只有倾听来自实践的大众的呼声,才能不断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避免思想的停滞和观念的僵化,保持蓬勃的生机和青春的活力。再次,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显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精神世界的绚丽多彩,满足了人们日益丰富充实的精神需求。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只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而没有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就会声音单调、色彩灰暗、精神贫乏。正如一首交响乐不能只有主旋律而没有其他旋律的配合,一元化指导思想的红花还须多样化社会意识的绿叶扶持。而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对于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则具有引领、整合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理论学说,它能大大提升多样化社会意识的品质。第二,一元化的指导思想能消解伴随着多样化社会意识大潮出现的某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残渣,避免它横行泛滥,造成社会污染。第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能有效地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使之形成一种有序的协调的精神现象。正如没有主旋律的音乐绝非美妙动听的乐章,缺乏一元化指导思想主心骨的多样化社会意识,只是一片混乱无序的杂音。同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贯彻“双百”方针也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只有贯彻“双百”方针,保证各种学术观点、学术流派平等地自由地展开争鸣交锋,才能激发创造精神,拓展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水平,发展和繁荣学术。另一方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学术研究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避免思想上理论上的混乱,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