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原文出处:
唯实

内容提要:

网络政治参与削弱了信息集权控制的能力,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手段和途径,凸显了少数派权力,具有正向民主化价值;但也有可能使信息集权控制更加隐蔽,加剧信息两极分化,甚至造成网络无政府状态,因而有负向民主化价值。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无论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对“民主”的理解总是歧义丛生,这使本文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的研究变得十分困难。为了不使讨论过多地被概念所困扰,本文的分析将民主主要限定在政治参与的层面。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向民主价值

      受第三次民主浪潮的冲击,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大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民主政治构建和改革,西方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民主制度。这期间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互联网日益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政治生活。网络使民众的政治参与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它既为人们获得各种政治信息提供了方便,也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提供了可能,同时,还保护了少数派的权力,对民主政治体制的构建和完善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削弱了信息集权控制的能力。尼葛洛庞蒂教授把权力的分散视为数字化生存的四大特质之首,认为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观念将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为昨日黄花。[1]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大型计算机及其对信息的垄断处理方式,是权威、组织乃至技术精英统治的有力象征。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各种形式的权力包括公民的生计都更依赖于信息,因此,对信息的了解与掌握就成了民主政治的生命线。因特网像一张“不放过任何东西”的庞大的蛛网,它所具有的对信息的搜集、存储、传递和处理能力,对打破政治生活领域内的信息垄断和由此衍生的集权控制,潜在地具有颠覆作用;它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天然地符合民主精神。[2]

      具体说来,首先,网络政治参与扩大了公民群体的分化。与电视相比,基于个人电脑的互联网更加富有个性。电视传播是单向的,选择面窄、自由度低,而网络的异步传输与交互式沟通,使得个人能够更加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公民在面向世界的同时被尽可能地因兴趣爱好而分化。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引发了传播从单向到交互的质变,人们既可以自由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开放而且丰富的资讯中很容易地查找、订阅或点播自己渴望知晓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信息。网络中信息的分布和流动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不再千篇一律而呈现为个性化,人群被不断细分。这就弱化了个人对于团体的依附,把权力分散到了更多的人和群体中。

      其次,网络加强了公民政治沟通的能力。交流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民主本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科层制下的交流模式往往是封闭的,不自主的,这种交流结构会导致失真。而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公民可以顺畅地“一站式”访问各级政府及政府各个部门;在电子论坛中,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公民通过网络与高层领导人沟通变得比从前容易得多,这大大削弱了传统的科层制等级观念,加强了公民政治沟通的能力。信息呈网络状扩散,使公民有可能与不同群体、阶层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政治信息和政治观念,构成了李普塞特所说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交叉压力”[3],它能够培育公民的民主理性和宽容精神,而这正是我国目前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所缺乏的主体精神。

      再次,网络提高了政治表达的自由。比特( bit) 能以光速无障碍传播这一特质,结合网络打不烂、堵不住的设计原则,开创了信息多元传递和言论自由的新局面。政府审查制度在互联网上形同虚设;传播成本的低廉,使得财力有限的组织和个人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其思想的能力大大增强,舆论完全受大众传媒控制的局面将得以改观。公民在政府可知可控的电子论坛上提出政治要求,促使政府对其决策和行政行为加以修正,这要比公民背着政府在某个角落里传播有关政府及其领导者的或真或假的“小道消息”,无疑更有利于维护政府的权威和地位,更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二,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手段和途径。传播学界的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面对20世纪60年代电视机大规模进入家庭的情况就曾经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4] 网络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手段,无疑比电视更具威力。当电脑被广泛应用于连线政治后,它必然推动政府官员与公民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行为过程中的分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的政治生活方式。

      从公众角度看,网络这种能够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阻碍乃至政治控制的互动的媒介方式,使人们在感知与介入世界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痛快淋漓的感觉,它甚至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如果一个社会不仅准许普遍参与而且鼓励持续、有力、有效并了解情况的参与,而事实上实现了这种参与并把决定权留给参与者,这种社会的民主就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民主”[5]。

      从技术上说,美国已具备了利用网络来进行政治投票或对重大问题实行全民公决的可能性,而别的后发国家也正在奋力追赶这种趋势。看来,依靠选民自己而不是依靠选民代表来对国家大事进行表决的日子不会久远了。而更为激进的学者则欢呼,以前仅仅能在小国寡民状态下实施的直接民主,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能够在幅员辽阔的大国推行。在他们看来,议会和代议制民主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第三,凸显了少数派权力。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很多年前就睿智地看到:“多数决策的权威性并非源出于即时多数的意志,而是源出于对某些共同原则的广泛同意。”相反,如果“无视对多数权力加以限制,从长期来看,不仅会摧毁社会的繁荣及和平,而且还将摧毁民主本身”[6]。换言之,只有数量而缺乏质量的广泛参与,对民主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将有利于保护少数派的权力。因为,在多数人难以形成共识的信息社会背景下,经过严密整合的少数派的权力就会被充分凸显出来。“以那些能最有效地动员自己特殊利益部队的人为特征的时代即将到来。少数派的否决取代了多数派的表决。”[7] 还必须看到,那些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能够使用网络这种先进信息工具的人群,除去政府外,主要集中在知识阶层和企业界,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参政水平远远高于普通民众。少数派权力的凸显将改变政治权力配置和系统运作的模式,并对民主制度所一贯标榜的“多数同意”原则构成挑战。广泛的参与和少数派权力的互动,也许将成为网络时代民主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