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动因及表现

作 者:
付杰 

作者简介:
付杰,云南省委党校党建部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2004级博士研 究生。(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面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和政党政治进化的趋势,执政党都被迫对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行 调整。在此过程中,意识形态“中间化”是一条比较好的应对措施,它是政党适应社会 环境变化发展自己的一种调节行为。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在当前有两种表现形式 。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涵义

      一般而言,传统的政党意识形态有左、中、右之分。其中每种大的倾向,又可以根据 其偏向分成若干小的倾向。如果一个国家存在的政党类型比较齐全且把这个国家中所有 政党都按意识形态标准放在一条横轴上,那么比较齐全的政党分布应该是:无政府主义 →极左小党→共产党→社会民主党→资产阶级改良政党→资产阶级保守党→君主立宪党 →法西斯党。

      当然这只是一种学理上的划分,在政党政治运行过程中,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 政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如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前后可分成两个显著不同时期 。战前政党的意识形态,可以用“多极化”一词来概括。这一时期的政党,不仅在意识 形态上五彩纷呈,而且相互之间尖锐对立;不仅国际上国与国之间的政党差异很大,而 且在同一国家中,不同政党的意识形态也是具有天壤之别。政党借以立足的,除了它的 特殊政策主张外,便是它的意识形态特征了。

      然而,二战后,特别是60—70年代以来,政党意识形态情况则发生了变化。政党的意 识形态,在没有消除相互对立的同时,开始由基本上是完全互相排斥向互相借鉴学习、 包容吸收方向发展,亦即政党意识形态的“中间化”。

      考察二战以来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发展变化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通常而言,执政 党意识形态中间化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非意识形态化达到意识形态中间化的目的。所谓非意识形态化,其内在本质 就是在政党活动过程中尽量不强调意识形态,而且一定程度上故意淡化意识形态以达到 意识形态中间化之目的,从而为自己尽可能保住执政地位创造条件和机会。在这方面比 较典型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战后几次大选的失败迫使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深刻反思自己 ,他们认为:如果不深入地改变党的政策和政治主张,党就永远难以获得更多选民的支 持。为适应形势变化,德国社会民主党必须调整和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纲领:“党 应当制定一个全新的纲领,这个纲领必须抛弃意识形态的包袱,必须使党由一个阶级的 党转变成一个人民的党。”

      1959年11月,德国社会民主党因应战后的社会现实,通过了著名的《哥德斯堡纲领》 。该纲领使党的性质由“工人党”转变为“全民党”,称“民主社会主义”成为其政治 目标;1989年12月,该党又通过《柏林纲领》,强调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左翼人民党” ,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没有阶级和特权的团结互助的社会”是党的政治目标;德国 社民党在1998年竞选纲领中就强调,邀请一切社会力量与之合作,从雇员、手工业者、 自由职业者、科技人员直至企业家。1999年,该党在上台执政后又着手规划修改党纲。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施罗德强调有用的就是正确的实用主义,“我既非左派又非右派,我 就是我”;“旧的意识形态已被历史的力量所压倒,我只对当前起作用的东西感兴趣” 。

      二是通过强调执政党本身的意识形态,尽可能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而使意识形态趋 于中间化。这种类型的政党,他们常常倡导一些无所不包、五花八门的意识形态,力求 把所有的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思潮都涵盖在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下,从而 达到涵化其它意识形态的目的,籍以提高和加强自己执政的合法性从而尽可能获取民众 的认同和支持。比如非洲一些国家的民族“整合型政党”。这类政党的做法是:把民族 统一和独立作为党的一个根本目标,力图把自己说成代表全体人民并向所有成年公民开 放,其意识形态尽管名目各异,有时甚至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但大多数都是追求一种全 民都承认的思想。比如有的称要建设“非洲社会主义”或“阿拉伯社会主义”,实际上 是把各种思想和主张都纳入到“社会主义”的名下。“突尼斯社会主义”很能说明这种 情况。“突尼斯社会主义”是突尼斯唯一合法政党宪政党的指导思想,也称“布尔吉巴 主义”。宪政党的基本主张都被概括成“宪政社会主义”。然而,“宪政社会主义”的 内容和它的名称并不相符。例如它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突尼斯爱国主义”加上“突尼 斯传统”;这个社会主义要建立的是一个“中产阶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和个体经济并存,国家保护私有财产而“不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应以阶 级合作代替阶级斗争,宪政党应把“富人和穷人、资本家和工人”团结在自己周围;实 行民主,建设各种力量均衡的社会,但不实行多党制,宪政党是唯一合法的政党;坚持 社会主义,缩小各阶层间的差别,但传播马列主义就是“反对祖国”。很明显,“宪政 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力图把所有看来对突尼斯有用的东西都包容在“社会主义”的标题 下,把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民族主义的主张都揉和在一起,从而使宪政党都能够起到 一种包容和整合作用。

      二、促成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动力因素

      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不是政党随心所欲的结果,相反,它是使政党适应执政环境 变化而作出的一种选择。那么促使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呢?

      (一)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中产阶级的崛起促使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

      当初政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出现时,具有非常鲜明的意识形态并且因此而在政治上 受益。政党往往靠强调自己的意识形态来动员选民,获得支持。现在,随着中产阶级的 日益扩大,一方面中产阶级崛起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得以成为社会的主流。另 一方面,执政党也通过和中产阶级的历史性的扣连实现了自身的转型。于是,执政党的 意识形态发生了非常复杂而微妙的变化。中产阶级的温和、保守的社会性格与全球化的 内在的联系,使得执政党的政策选择更为实用化。各种激烈的意识形态主张,无论是左 的或者右的都在社会中变成了边缘的思潮,已经无法被社会接受,而仅仅变为中产阶级 的现实的挫折感和文化冲动的消费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