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变迁看西方政党的发展趋势

作 者:
谢峰 

作者简介:
谢峰,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博士。(邮政编码 100091)

原文出处: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党面临时代变化带来的多方面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挑战来自社会结构和政治联络手段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动改变了政党传统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迫使政党执政基础“中间化”;信息革命则使大众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政党活动,使政党与媒体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政党运作也日渐“媒体化”。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党面临时代变化带来的多方面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结构和政治联络手段的深刻变化,它使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中间化”,使政党的运作“媒体化”。

      一、西方政党执政基础的中间化

      传统上,西方政党执政基础根据政治分野的不同表现出明显差异,左翼政党如社会党和共产党被认为倾向于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其党员和选民主要来自工人阶级;右翼政党如保守党和基民党被认为倾向于代表中间阶层和资产阶级利益,其党员和选民多为中间阶层和资产阶级人士。例如,在1966年英国大选中,左翼政党工党得票中的81%来自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阶级,右翼政党保守党60%的得票来自中间阶层和资产阶级占多数的非体力劳动者。[1]

      但是,自70年代之后,伴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发生变化。受新科技革命的影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经济结构进行大的调整,第一第二产业不断萎缩,与新科技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或菱角型的结构特征,即传统工人阶级不断减少,且内部更加分裂;传统意义上的垄断资本家人数相对稳定;中间阶层如企业中级管理人员、金融职员、科技研究和开发人员、教育文化保险业和中介等行业的从业人员等,因与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相联系,人数急剧增加而壮大发展成为社会主体。例如,30年前,欧盟国家有42%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今天这一比例已缩小到16%,并且持续下降,同时有75%的劳动力在生产知识或从事服务的行业中工作。[2]

      西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意在执政的政党,特别是传统以工人阶级为执政基础的左翼社会党来说是一种严峻挑战,因为任何希望执政的政党,都必须赢得占社会主体的中间阶层的支持,这使得传统左右翼政党其执政基础逐渐出现中间化的趋势。鉴于右翼政党的社会支持基础一直以来以中上阶层为主,因此,这种中间化趋势在左翼政党如社会党身上表现最为明显。

      应当承认,执政基础中间化适应了时代变化的要求。在社会结构重新分化组合之时,政党在巩固原有政治支持的同时,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力量,以扩大其社会基础,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因此,西方政党以争取中间阶层为战略目标,以其利益要求作为调整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的做法,具有其合理性。也正是在此思想指导下,西方政党普遍强调务实,淡化左右政治界限,试图在传统左右两翼争论的公平与效率、国家与市场、安全与灵活性、社会理性调节与经济自发力量之间寻找平衡,并在保留传统理论与政策合理内容的基础上,从其他政治思想中汲取合理成分,以此扩大意识形态包容性,反映广大中间阶层利益要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西方左翼政党的重新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以社会基础的中间化和理论政策上的“第三条道路”的战略导向。

      但是,另一方面,仅依靠执政基础的中间化并不足以确保政党获得足够多的选举支持,之所以如此,与影响选民选举行为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以往,特定的政党认同深刻选民的投票决定,即便在某些议题上选民与政党观点不一,或对政党候选人并不满意,出于牢固的政党认同,选民也会支持该党。在此情况下,选民和政党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往往以阶级划线,如工人阶级选民一般支持左翼政党,而中上阶层选民则支持右翼政党,对政党的这种忠诚使政党保持较为稳定的支持基础。

      大致自7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发生变化,伴随中间阶层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主流阶层,政党也因此将吸引此阶层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但是,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虽然中间阶层对特定政党的忠诚仍旧存在,但其依恋程度已日益减弱,政党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政党候选人的个人魅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因素对选民的影响作用加大,在最后一刻作出决定的浮动选民人数日渐增加。这一状况使政党与选民之间稳定的对应关系不再稳定,因此,政党执政基础中间化的战略导向并不能确保政党由此获取多数支持,它要求政党辅之以其他吸引战略,以求牢固这一阶层对政党的支持。

      执政基础中间化是西方政党应对社会变迁的战略选择,服务于政党内在执政要求,对其执政的帮助显而易见,但同时也给政党带来一些难题和挑战。因为即便政党努力通过中间化扩展自己的执政基础,但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他们已无法像过去那样拥有比例可观的稳定的社会支持,同时众多新党和小党的崛起又分散了政党支持的力量。这也使得政党在以中间化战略扩大执政基础的同时,努力维系本党原有的社会基础。这种支持基础的多元化使政党逐渐从阶级性政党向全民党转变,但也正是这种由多个阶层和阶级组成的多元化使其支持基础异常脆弱,这一脆弱性就来自其支持联盟的异质性。为维系这一联盟,政党必须小心翼翼地在各阶级和阶层间进行利益协调,这对政党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能否很好地应对这些难题和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党未来的政治命运。

      二、政党运作的媒体化

      战后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传媒更加方便和快捷,实现了信息传递的零距离。借信息革命的东风,大众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政治的核心主体——政党的生存方式与运作模式,使政党与媒体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往,政党宣传活动多依赖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通过政府机构、政党以及各种组织),随着大众传媒作用日益凸现,现在则越来越依赖于媒介传播,其他两种传播形式逐渐萎缩。在媒体与政党政治的互动中,候选人对政党组织的依赖逐渐减弱。过去,候选人竞选公职往往很难离开政党的支持,政党为其提供大量必要的面对面宣传,而现在,大众媒体正日益取代政党成为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联系渠道。政党同时也利用媒体,引导舆论为本党服务。因此,世界各国政党日益重视通过大众传媒塑造政党形象,利用媒体获得媒介效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