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章国锋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外国文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29(2004)01-0057-06

      一句话概说

      交往理性(kommunikative Vernunft),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尤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通过对生活世界和以语言为媒介的人际交往活动的语用学分析,发现了交往行为的理性内涵,并从交往的3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Wahrheit)、正确性(Richtigkeit)和真诚性(Wahrhaftigkeit)之中,归纳出生活世界的理性结构与基本规范。不仅如此,哈贝马斯还把交往有效性要求提升到社会伦理原则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话语伦理学(Diskursethik),将其作为医治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克服其合法性危机的方案。

      大背景解说

      资本主义自其产生起,就蕴含了诸多弊病与深重的结构性矛盾。这些与生俱来的毛病,从此也成为西方众多思想家跟踪研究,尖锐批判的目标。

      譬如马克思,他一面密切关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一面针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危机,展开英明而深刻的理论分析,进而提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理论、剩余价值论以及阶级斗争理论,等等。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继承马克思批判精神的同时,亦对它做出了一系列改造修正。在德国,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便确信资本主义危机已由经济领域转移至社会文化领域。为此,他们主张一种“否定辩证法”,即否定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既存、现实的观念秩序,强烈批判人的全面物化与自我意识丧失。他们声称,在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革命是一场意识革命和文化革命,其目的在于克服人的异化,恢复人性的完整。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哈贝马斯在马克思主义和早期批判理论的直接影响下走上了哲学与社会学研究道路,但他围绕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也相继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他认为仅通过对工具性行为,即劳动生产的分析来解释人的种群和人类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意味着将人的行为等同于一种仅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相关的理性行为,这不免会混淆两个不同的认识与实践领域,即生产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哈贝马斯又表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因其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分配,完全将人视为客体化对象,这便导致一些左派理论家把人的社会关系简单定义为在劳动生产中形成的、建筑在生产资料占有和产品分配之上的生产关系,进而把这种关系解释成一种物化的阶级关系,从而忽略了文化伦理道德在人与人关系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对这种关系的调节功能。在哈贝马斯看来,这是前苏联理论界和部分欧美左翼学者落入“物质决定论”陷阱的潜在原因。

      与此同时,哈贝马斯与他的老师辈,即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批判理论家,也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存在分歧。他不赞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认为该理论蔑视一切变革实践,将它们统统斥之为“行动主义”,声称它们必将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吞噬,或被这一整体邪恶所污染,最终只能产生一种“与现存制度认同”的欺骗性效果。在哈贝马斯看来,这种绝对否定立场“只能导出无政府主义的结论”。

      哈贝马斯虽然看到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病,指出它已陷入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可他并不否认“西方民主制度”的历史成就及其现实的合理性基础。他反复指出,这一制度仍蕴含着自我改善的可能性。

      为此,哈贝马斯提出一个宏伟构想,拟解决当今西方社会矛盾,克服其诸多缺陷。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开始把哲学思辩与社会批判相结合,对当代资本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入分析,逐步发展起一套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新式社会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便是这一著名理论的总结性成果。

      “生活世界”及其理性结构

      哈贝马斯认为,一个社会共同体乃是通过人际间语言交往得以形成和维系的。社会交往结构作为人类长期历史进化的结果,是人与人关系的理性沉淀与结晶。人的交往行为始终在“生活世界”的背景下发生,而生活世界,如果施以结构先验法则,进行语言分析,则可被理解为交往活动的规则与规范。

      所谓生活世界,据哈贝马斯解释,乃是一种象征性结构:它以语言为内在核心,构成一张包容人际交往与行为规范的动态网络。生活世界代表了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集体行为期待,以及民众公认的道德常识。在其涵盖下,不但个体经验与行为准则,就连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也都是这种常识的产物。哈贝马斯对此专门解释说:“由日常交往实践编织而成的互动网络,乃是生活世界——即文化、社会和个性——得以自我再生产的媒介。这一再生产过程,进而又扩展为生活世界的象征性结构。”

      我们说,人际交往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是语言。惟有通过语言交往,单独的人才能组合为社会。语言交往原初地蕴含着“有效性要求”,即合乎理性的要求,这便是哈贝马斯称之为“交往理性”的基本内涵。具体说来:“交往的陈述、陈述对象、及其直接语境之间,存在一种结构性联系。而生活世界的结构,同语言世界图像的结构,呈现出内在的对称性。”

      在哈贝马斯那里,语言交往所指涉的对象即是“世界”,它作为“所有事实即现象构成的总体”,并不仅仅指由物所构成的实体世界,还进一步包括由人与人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人的内心自我。哈贝马斯将这3种构成分别称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通过语言言说的3种不同方式,语言行为者即可分别与不同世界建立起不同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