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谈及学校教学之不足,尤其是缺乏民主氛围、压抑学生个性之类,总有人称羡似乎拘束不多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于是教学(或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唤时有所闻。慎而思之,“回归”,“回到原地”是也。依之而行,教学世界(这里不对教学与教学世界、教学世界与教育世界作严格区分)与生活世界的界限顿然消失,两者混为一体。这也许有悖于先人从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教学世界的初衷,同时也会妨碍教学世界的发展进程。 其实,人们都在享用生活世界,对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之体验甚深者似也不多。这表现在教育学领域便是使用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教育学人对其进行恰当界定者甚少。有鉴于此,本文探析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基本差异(两者之联系另文再述),进一步深化对教学世界的认识,以澄清用生活世界取代教学世界的模糊观念。 一、处于自在状态的生活世界 据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考证,生活世界始于胡塞尔(E.Husserl)之手。在胡氏看来,生活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惟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1]。由此可见,胡氏对生活世界的解释一点也不含糊,就是“日常生活”世界。胡氏以降,言说生活世界者趋众。其中哈贝马斯(J.Habermas)观点尤有特色,他认为生活世界由三个要素组成:文化、社会和个性。文化“指的是可随时动用的知识储备——在这储备中,交往的参与者,当他们对属于某一个世界的事物相互交换看法时,最大限度地作出他们的解释”;社会“指的是那些合法的秩序——借助这些秩序,交往的参与者调整着他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的成员,并因而保证他们之间的团结一致”;个性“指的是主体由以获得言语和行动的功能的那种能力和资格,也就是说,由于这种能力和资格,主体取得了参与相互理解过程的功能,并在其中确定了他本身的身份和特征”[2]。他还描述了生活世界的情境: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一个比较老的工人要一个比较年轻的新来的工人去取啤酒,并且要在几分钟内赶回来。这必须以下列条件为前提:参与者在这里是接受人,同事们都清楚早饭是当前的主题,弄到饮料是涉及这个主题的目的:一个比较老的同事订计划,派遣新的同事办事,新同事在这种情况下不会违抗老工人的要求,因为在建筑工人的规范中,资格老的工人可以要求新来的工人去干某件事情。这个生活世界确实是由文化(建筑工人的知识等)、社会(年轻工人按老年工人的吩咐办事等规范)与个性(年老与年轻工人及其能力)三个要素紧密联系而成的。这种“生活世界构成一种理解过程的视野”[3],是众人共有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单个人的日常生活;是“生活的”世界,而不是特殊工作领域的世界。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工地上的人们不是在谈生活和“过”生活,而是正在干盖房子的事或在开怎样造房子的研讨会,那他们就处在非生活世界的另一种世界即建筑世界中。这意味着生活世界是具体的、直观的、日常的。 比较来看,胡、哈观点殊异甚明。胡氏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对举,从科学理性与生活经验的不同说明生活世界的主要特点,如客观性与经验性等。而哈氏从日常交往即言语沟通的角度讨论生活世界,因此他主要考察了正常交往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这些要素亦可称为主体(个性)、规范(社会)与知识(文化)。这给人们深入思考生活世界以要素分析的启示。透过胡氏与哈氏生活世界的表面差异,可以看到两者实质的一致性。胡氏的生活世界的特点通过哈氏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而哈氏的三个要素在胡氏所说的各种特点制约下相互作用。 也许可以说,生活世界是一种处于自在状态的世界。自在的世界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朴实感情与自然资源等自在因素构成的人的生存的场域。直观性、自在性、重复性、经验性、朴实性、实用性是其六大特征。 直观性主要表现在生活世界的事物大多是具体的可用感官知觉的。因此胡氏说:“如果我们的直观的生活世界完全是主观的,那么整个前科学的和科学以外的涉及日常存有的真理的意义就被贬低了。”[1] 自在性体现出生活世界以给定的规则和归类模式自然而然地展开活动。如前所述,胡氏强调生活世界是“日常生活世界”,这意味着生活世界的“日常行为和日常思维的明显图式不过是(或者以重复性思维或者以创造性思维为辅助的)归类模式”。借助这些图式,人们管理和安排所从事或决定从事的一切,并部分地或全部地使这些经验同自己“业已习惯”的东西相吻合[1]。 重复性意味着生活世界的活动是单一的周而复始的。一日一度的生活,无休止地重复,是人类习惯与传统等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生活世界的重要机制。这可从前述的哈贝马斯的工地故事中清楚地看到。对此,哲学家说:“‘自在的’类本质活动是重复性的活动。单一性的行为不是习惯行为;偶然一次处理的对象不会由此成为富有具体意义的对象;惟一地表达过的词不是词。”[4] 经验性说明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是“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这意味着它是由经验构成的世界。胡氏在谈到科学的基础时说,科学奠基的那个经验世界始于所有的经验思维,先于所有的商量、斟酌、奠基、理论化的活动,一个绝对统一的、连续的、本身相互关联的世界是在经验本身的统一中被经验到的。 朴实性标志生活世界的大多数事物都是不经雕琢的。它们都处于前科学状态或原生状态,保持着本来的面貌与性质。这特别表现在语言方面。胡氏说:“一方面必须选择日常生活的素朴的说话方式,另一方面又必须使它恰如其分地把所要证明的东西清楚地表达出来。通过一种高于生活的朴素性的反思,正确地向生活的素朴性回归,是惟一可能的一条克服那种处于传统的、客观的哲学的所谓‘科学性’之中的哲学素朴性的道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