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临床教育学的研究及对我国教育的几点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淑杰 段丽华 东北师大教科院 130024

原文出处:
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人们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中出现了种种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也是当代世界许多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在寻求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措施过程中,兼故中国国情特色的同时,也把目光纷纷转向了其他的国家。本文拟就在分析日本临床教育学研究概况的基础上,为我们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策略寻求上,展示一个新的视角。

      一、日本临床教育学研究概况

      临床教育学在日本大约20多年前出现,真正成为研究课题是近几年的事。据介绍,最早提“临床教育学”的是荷兰学者,在日本则由原宫城教育大学校长林竹二先生在1973年提出。1988年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设立了“临床教育学”专业,使得这门学科在日本得到了正式承认。

      临床教育学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其研究目的是开拓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并作为真正的实践性的教育学的新领域。临床教育学不仅以对青少年学生的深层心理分析为基础,使用咨询、指导等多种多样指导方法,对青少年学生心灵上的“病理”进行诊断、治疗,更注重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

      日本临床教育学研究者和主张者的主要见解有如下几点:

      (一)临床教育学提出的依据

      1.教师培养和医生培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教师培养却缺少医学教育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医生要比大学中培养出来的教师更具有职业能力。同时教师培养缺乏医生培养的临床部分和医疗实践,也没有从事研究工作的基地——附属医院。而临床教育学正是弥补了这些缺陷,向着建立真正有学问的教师教育的方向努力。

      2.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临床实践的结果,这在医学上和教育上也是一样的。临床医学是为了医学的医学,而临床教育学是为了教育的教育。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是指诊察病人, 判断病因,发现治疗方法,然后去诊疗;临床教育学(clinical education)是从临床医学借鉴而来的,在林竹二先生的《在教育上的临床学》一书中其涵义是指教员正确理解孩子们的愿望,发现满足愿望的方法,为立刻解决问题而工作的一种学问。

      (二)在大学里培养教师

      在大学里培养教师的观点主要由临床教育学首提者林竹二先生所倡导,并在宫城教育大学中进行了改革尝试。林竹二先生认为大学培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给未来教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日后能成为优秀教师的教养和素质,这才是培养教师最本质的任务。而目前大学中培养出来的教师,只有走向社会参加现实的实践,经历过许多困难和烦恼,才逐渐成为优秀的教师。实际上,大学的教育必须是能使学生们掌握真正胜任教师工作所需的本领方面给予帮助,才算尽到了培养教师的责任。主要尝试是让学生从低年级就以附属中小学校为基地进行实际技能的训练,让附属学校同培养医生的附属医院一样成为训练未来优秀职业者的一个基地,充分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在附属中小学中,未来教师可以充分接触其未来工作对象,并真正承担实际教学任务,运用大学里所学的教育理论、专门技能和知识,结合教育实践,为未来工作积累“临床性”的经验。

      二、对我国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教育价值目标追求的归复本位——塑造未来社会人的健全人格

      日本在经济发展时期学校教育所产生的问题,在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也有所表现。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一些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有心理上的,如厌学症、考试恐惧症、青春期抑郁症等;也有非心理上的行为,如厌学、逃学、上课不听讲、考试做弊、说谎、打架、骂人及至犯罪等。

      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教育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究其原因就是我国教育价值目标过分注重外在价值,即教育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忽视了教育促进人类自身“种的繁衍”的内在价值。学校教育以考试为追求目标,只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掌握,没有把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放在正当的位置上,忽视了教育本身对学生身心可能完美发展的深远意义,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扶助。这种观念与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念相背离。

      现代教育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而并非是为了控制与利用学生,培养英才并非是教育的唯一目的,身心健康的人才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原动力。从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价值观念出发,应加快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教育的首位,在教学方法上减少“说教性”,增强教育的“指导性”临床研究。学校教育应针对学生身上产生的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变矫治型教育为预防型教育,使学校教育设计复旧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上来。

      (二)教师角色的全新定位——关注学生人格,增强“临床性”指导

      长期以来,我国就将教师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载传器,只是将已有知识和经验传输给下一代。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指导下,教师把自己的工作目标放在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数量上,注重学生学业成绩和道德表现,却把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放在第二位价值上,缺乏对学生的全面指导。临床教育学给我们教师角色的新启示就是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临床性”指导,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灵上的各种问题给予诊断、治疗。

      在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成长危机,学生自身的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倾向,这就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的生活指导者转变。对于学生的普遍的心理和非心理问题给予早期关注和早期干预,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学生的“心理按摩师”,帮助学生构筑健康的精神世界,发展健全的人格,做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