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国教育的比较

——“新学力观”的教育和素质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晓娟 齐齐哈尔市广播电视大学

原文出处: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新学力观

      1.“新学力观”的特点

      “新学力观”是把记忆和积攒下来的知识和技术与学习者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合在一起,作为转向自己独立思考、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物质丰富人生,重视个性的教育。

      2.知识和复合能力的统一

      “新学力观”被认为是轻视知识的思考方式,结果遭到批判,但是我不是这样认识的,因为立足于“新学力观”的教育在重视个性的教育的同时,提倡把取得知识这一点作为教育的目标。北尾关于以前的学力的构造和新学力的构造作了如下的论述:“立足以前的学力观上的教育,只是把积攒知识当作目标,值得反省的是,对儿童们过份强求在数量上学习竞争,所谓的学习构造是把相当于必要的知识、技能放在下层位置,把可以称为复合能力的思考力、表现力放在上一层的位置上。假定这种层次构造的学力构造现在称做‘座垫型’,在这种学力观里,必然地首先重视的是处于在最下层的知识和技能。”

      立足在“新学力观”的教育是与其说是假定这样地学习构造层次,不如说把获得知识和活用知识两点并列起来的学习活动当作了目标。那典型的就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在那种学习当中,总体推进的是寻求解决问题必要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行动,与独立地进展到新的课题有密切的关系。

      在独立地思考、判断、尝试和表现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因为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联为一体,促进知识的活用,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积累上。

      这一学力构造由知识和思考力并列在一起形成,两者之间由除非主道可以随时通行到侧道,是“来去自由”的往复活动,伸展各种各样的学历。并且,因为簇复活动是根据课题的要求形成的,所以不一定按预定好的计划运动。为此,对学生来讲,通过个人参与程度极高的活动来获得知识,一方面可以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思考力。

      这样,北尾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指示出必须重视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思考能力,这是“新学力观”的特征,也就是说,必须捕捉教育的大目标即基础知识和学习的基本态度以及思考力和表现力。

      3.“新学力观”和“基本、基础”

      在“新学力观”中,也重视“基本、基地”。一般地,人们认为要是彻底地指导了“基本、基础”,就会无视“个性”,即主张两者是不能并存地存在。但是,我认为“基本、基础”和“个性”的关系不发生矛盾。

      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近似于实行无视对知识的精选,为了创造,不教必要的基础的知识,就肯定来不及了。与此同时,在进行创造的时候,只是将过去陈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也是起不到什么作用,必须做到认真地消化理解。在这里,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时候,如果在学校教育里,不掌握“基本、基础”的话,主张培养创造性的事情就是勉强的。即谈到也应该重视“基本、基础”。具体地说,“个性”教育和“基本、基础”的教育是教育的两个目标,在学校现场关于如何地进行实践的北尾,抓住与这“基础、基本”的个性的关系作为教育的目标的方向性不同,提出所谓的“求同求异教育”的思考方法。“即要区分基础、基本和个性的对话,针对‘基础,基本’是所有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同样学力,而个性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种不同的样式。集中到一个视点来讲,从个人差的角度来谈教育所应该实现的状态的话,可以说针对‘强调基础、基本’是把目标指向了应该实行消除个人差的教育指导的大目标的一点,那么,‘伸展个性’是把目标指向应该实行扩大个人差的教育指导的大目标”。应该推行消除个人差的教育指导,使所有的儿童的学力都一样,就是“求同”的目标。

      关于“求异”的教育目标,北尾在自己的《有效地发挥新学力观的教师》一书中这样论述到“在今后的社会,特别是在将来国际化的社会里,成了急求具有个性的,具有各种各样的优势的人才,根据有效地发挥优势,使集团和社会产生了活力,并且,每个人也能感到生活得极其有意义。即只有每个人具有不同性质,作为大家这一整体才能产生活力和调和,必须互相地尊重其个性,必须在集团中互相提高。这种个性的共有,针对应面向国际化的日本,我认为数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个性,应该同培养孩子们的学力的存在方式紧密相联。用只有唯一的正确的答案当作前提的教育指导即背正确答案没有培养到学力,重要的是根据进一步重视每个人具有的不同的思考方法和感受方式的教育指导,来伸展个性的学力。”在这里,应该把指向这个性差的教育指导作为大目标,这就是所说的“求异”目标。

      求同的目标和求异的目标,从方向性上看完全相反的教育目标。但是,如前所述,这两种目标,必须达到保持调和的状态。

      这样地,“新学力观”从迄今的“偏差值”教育中脱离出来,提供了“重视个性”的教育。但是,不是做180度的大转弯。 把目标指向“基本、基础”的内容的“求同”教育和重视“伸长个性”的“求异”教育,这两个目标必须同时达成。

      第一、“关于基础、基本就是3RS(写、读、算), 必须重视作为学习前提的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只是这一点不能说就填满主体学习的前提。第一是应该重视文章信息的处理能力。必要的是重新认识丰富的表现活动,与培养理解力是相关联的,在所有的场合都应促进指导学生们的文章表现力。用整整齐齐的文章讲话、书写是培养思考力的基础。

      而且,这种表现活动也使学生的精神生动活泼,并且能够激起其积极性。一旦能够完美地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情,就变得很快活,因此也能够沉浸于人类的自我充足感之中。

      第二、应该严格地控制自己的能力和态度。

      在主体学习的活动中,不要失去自己,要求在一定的目的上制定出方向的能力和态度,通过挫折体验调查自己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北尾是在领会了教育目的的方向不同的基础上,来论述“基础、基本”和个性的关系。总之在哪一种认识上都重视个性,也决没有轻视“基础、基本”,而且必须是两者同时地达到。

      二、素质教育

      1.偏重知识主义教育的问题和素质教育的出现

      1993年12月8日的《教育文摘报》, 论述了以知识为中心教育的弊害。首先,以知识为中心教育的最重要的理论是仓库理论。即人类的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教师把知识灌输到“仓库”,学生一边只要获得了知识就可以认为是好学生。教育的目标为了单纯地放在获得知识上,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妨碍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效率。其次,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能引起学力社会和应试教育的产生。另一方面,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严重违反了教育的目标和人类大脑的多样化、全面化的事实,根据美国的心理学者的研究。人类的大脑有四大机能区,即感受区、储藏区、判断区、想象区。这当中最具有潜力的不是储藏区、而是想象区。现代教育的改革就是把教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必须实现从灌输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向培养能力教育的转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