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视野中的中国创新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健生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 大连 116029 副教授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中国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可能陷入的几个误区,并为有效地推进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建议。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新世纪的曙光降临之际,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21世纪实现强国梦,创新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共识,正如江泽民主度所强调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笔者认为,从比较教育的角度思考当前的创新教育思潮,有助于促进和加深我们对于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一、创新能力:教育的产品还是制度的产物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条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是,创新能力是教育的产品吗?或者说“创新教育”能够培养出创新能力或创新人才吗?

      事实上,全世界都尊敬我们祖先的创造力,“四大发明”为人类带来了幸福,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还没有大力倡导创新的时代,我们就自力更生地把卫星送上了天,爆炸了“两弹”,从而使我们的尊严和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然而难以理解的是,虽然我们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在90年代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成就却比80年代逊色。与此同时,海外的华人学者却非常活跃,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有的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正如经济学家经常反思“海外的华人为什么能够在经济上取得成功”一样,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海外的华人能够在学术和科学研究领域获得成功?是大陆人不如海外的华人聪明,还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存在严重问题而没有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或者是其它更为重要的因素在阻碍着中国人创新能力的发挥?

      我们没有什么理由相信,一个能够发明火药和造纸术的民族,一个能够把卫星送上天的民族,一个自强不息、充满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发现许多人制假售假、腐败贪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能够创造性地钻法律的空子,显然,在现有的社会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下,创新能力被用于人们确实认识到的并且为某些制度安排所强化的最能够获利的方面。尽管这些恰恰不是有益于社会经济、国际竞争和民族生存的科学技术发明、管理制度创新,但也没有理由就此认为中国人创新能力不足,我们现在所感叹的创新不足和创新能力的缺失,其实是创新能力“误用”的问题。那么,有没有根据判断这种状况是由刻板的“应试教育”直接造成的呢?

      我们一般承认,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决定教育,教育不过是社会的一架高效的“复制机器”。一方面教育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人们对它寄予多么美好的期望,它的价值观都是要与社会相一致的,它的运作自然遵循社会现存的起作用的规则,它的目的、内容、活动方式都是要满足社会再生产社会成员的需要,即通过教育来“复制”能够与现存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化的成员;另一方面,从事教育领域活动的人,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不可能超越现实的约束。因此,教育产品(学生)的特性是由社会现存的制度安排决定的,教育只是对社会所决定的学生特性方面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我们与其说创新能力是教育的产品,不如说它是社会制度安排的产物;与其说创新能力不足是教育的问题,不如说它是制度安排导向“偏差”的结果。

      这一点一再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所证实。在封建社会,我们的祖先重视伦理纲常,以“信古”、“好古”、“述而不作”为准则,培养谦谦君子而非有创造性的人才;正是在市场经济推动下,美国教育才重视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和主动性;而日本在实现其追赶西方目标的过程中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拼命工作的态度。

      可见,创新和创新能力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社会没有出现鼓励创新的气氛和环境,创新教育的主体缺乏激励,即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实施创新教育的动力,学生感觉不到科学技术是社会至关重要的领域,以及发挥创新能力的必要性,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就难以有大的作为。当社会制度安排强调创新时,教育就会逐步朝这个方面转向,创新教育才可能真正成为教育系统的追求,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教育改革才会有所作为。因此,在我们讨论创新教育时,不可忽视创新的制度建设,否则,就可能本末倒置而南辕北辙,美好的愿望在旧制度安排的框架内只会落空。

      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建立了专利制度,采取法律措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正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逐步制定鼓励创新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等,所有这些将为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正是随着这种重视和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的建立和完善,如何发挥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程。

      二、社会状态与教育发展战略:日本教育改革的启示

      展望21世纪,人们多使用“知识经济”一词,认为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的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密集型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这或许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事实上,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认识到了,强调工业社会或机器生产的革命性就在于它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并不是所谓知识经济才具有的特点。但是,进入知识社会,新的知识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问题是,所有的国家会同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吗?如果不是,仍然处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社会是否也必须采取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所采用的教育发展战略呢?

      我国政府强调,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之中,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然,我国经济的主体属于工业经济,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如何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呢?现在流行的观点似乎是采取跨越战略,通过创新而直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此,需要教育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当前的教育改革必须重视创新教育。不过,在这方面,我们不妨看看日本社会的发展及其教育改革战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