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教育科研资助体系的比较分析(上)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天山(1966-),男,湖南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课程教学、教育战略与管理、农村教育和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北京 100088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我国教育科研资助的管理机构、资助对象、资助重点、资助经费各不相同,纵横交错,形成了以面向整个教育战线的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为主体、面向高校教师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项目为辅,教育内外、国内外、行政和社会组织相结合面向各自系统的多方参与的教育科研资助体系。研究者应充分了解教育科研体制及其变化,掌握各个资助机构的特点和要求,寻求适合自己研究领域的资助。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7)04-0013-05

      教育研究从个人活动上升为社会和国家事业后,成为组织化和体制化的制度体系,投入不断增大,规划性日益增强,明确发展战略和重点建设领域,优先资助有价值的课题研究。为此,研究者需要充分了解我国目前复杂的政府教育科研资助体制,以及国内外各种非政府教育科研资助机构的性质和关注领域,寻求科研合作伙伴的支持。

      一、现行国家教育科研资助体系

      (一)国家教育科研资助体系的形成

      教育科研资助体系是科学研究资助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形成有着历史的共同源泉。世界性科学技术体制化发生在17世纪60年代,以形成组织化和制度化的科学研究和交流活动为标志,基本形成了以下模式:其一是以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和美国国家科学院为代表的分散型模式(Pluralistic),其主要特征是科研资源分配给不同的独立自主的部门,社会团体化的科研机构为主导,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分散在大学、企业和政府中,多元化的资助体系支撑着多元化的科研组织;其二是以1666年成立的法兰西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为代表的集中型模式(Centralized),其主要特征是由中央机构负责统一资源分配,以国家科研机构为主导,明确法律地位。目前大多数国家介于两者之间,我国引进国外科技体制,基本采用相对集中模式。以191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和1916年成立的地质调查所为标志,进入了科技体制化建设的起步阶段。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的初步确立,其主要特征是国立科研组织占据主导地位,中央研究院为国家学术研究的最高机构,下属研究所为国家综合研究中心,经费来自国家拨款,聘请最有成就的专家组成评议会(始于1935年,1948年建立院士制度)。至1949年,全国共有30多个科研机构,总体是以地学和生物学为先导的学科建设阶段。期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培养了教育学科教学与研究人才,中山大学设立了最早的教育研究机构,还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测量学会等学术性组织。

      1949年11月,以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含社会科学),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统筹并领导全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事业,使科学、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直接领导研究所而不在地方设置相应的地方分支管理机构,标志着国家科技体制的真正建立。1955年6月成立国家最高学术机关——中央科学院学部(含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958年10月成立国防科技委员会,11月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形成新中国初步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在1956年“向现代科学进军”实施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按照“集中力量,形成拳头,进行突破”的战略,形成了五大方面军: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中央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地方研究机构和国防科研机构。在这个系统中,科学院是学术领导核心,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两支主要力量,地方研究机构则是不可缺少的助手,国防科技是特殊领域。科学院定位在发展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和基础科学的研究上,担负探索新方向和寻找新道路的任务。由此全面系统地形成了中国的科研体制,其特征是仿照前苏联模式实行自上而下的计划式科技体制,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以项目推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国防科研独立运作。在全国12年科学规划中,教育科学作为科学事业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首次被确立,1956年6月,国务院指示教育部筹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于1951年成立心理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是唯一的国家级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心理学研究机构。

      在恢复重建时期,国家科研系统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套工作体系,1977年5月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自“六五”起,哲学社会科学正式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由中央宣传部归口管理社会科学事业,1978年成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统管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指导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1978年重建)、军事科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等独立设置的社科研究机构的学术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科技体制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1978年—1985年为试点探索时期;1985年—1992年为全面展开时期,其间以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启动了全面改革,其核心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调整科技体制的组织结构,改革管理制度,扩大自主权,运用市场手段,转变运行机制;1992年—1998年为调整深化时期,在这一时期,1993年通过了《科技进步法》,1995年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8年—2006年为和谐发展和自主创新时期,在此期间1998年成立了以总理为组长的国务院科技教育领导小组,1999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2006年2月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标志,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与此同时,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日益重要,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自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和企业不断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1999年,科研经费总额为678.9亿元,到2005年达到2367亿元,增加了2.1倍,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为3.8%,占GDP的比例达到了1.3%。使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从1995年世界第14位上升到2005年的世界第6位,占世界的比重超过3%,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首位,在世界研发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比例都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4%。2004年基础研究经费在全国R&D经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为5.36%,在OECD公布数据的17个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大多在15%—20%之间,相对较低的日本也在10%以上,甚至阿根廷、罗马尼亚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20%。我国科学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增长情况见表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