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939(2004)03-001-05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新的理论、新的学科不断涌现,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的系统科学,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增添了一缕新的曙光。系统科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其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作为教育的理论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方法论的意识。因为只有运用这种意识不断反思当代教育,才有利于教育学科的长远发展。本文着重论述系统科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的关系。在此之前,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系统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只有在深入认识系统科学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掘其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一、系统科学的产生 (一)古代系统观的滥觞 作为一种与秩序、整体、组织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系统观,可谓古已有之。最早的系统观念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统一性的直观猜测,最终以朴素的辩证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和西方的哲学著作中找出依据。值得我们自豪的是,我国古代哲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朴素系统观念。如《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说,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看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人们通过对实物系统直观经验的观察,发现了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春秋战国时代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作《道德经》,指出:“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二十五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阴而负阳”(《四十二章》)。他用有与无、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这里就包含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最令人惊叹的是我国的中医理论中体现的系统思想。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不仅人体各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而且人体与外界也不能绝然分离,它是“天地”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据此,中医学提出了天人相应理论、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系统思想,力求把人体放在与环境结合的大系统中去考察,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对待人体本身或其中的一部分。 西方也较早就开始运用整体的思想来观察宇宙了。如古巴比伦人与古埃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密封的箱子或小室,天是一块平坦的或穹窿形的天花板,大地是它的底板。可见,在他们印象中,宇宙是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在他的《论自然界》一书中强调,“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世界万物在永不停息地作有规律、有秩序地运动,土死生水,水死生气,气死生火,火死生气,气死生水,水死生土。如此循环,永不停止。 古代原子论的创始人德谟克利特,通过对物质的结构的研究,得出了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结论。他在他的著作《宇宙大系统》中,最早正式使用“系统”这个词来说明宇宙。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系统思想对系统论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他说:“由此看来,很清楚,你可以有了各部分,而还没有整体,所以各部分在一起和整体并不是一回事。”即“整体大于部分总和”这一命题。 综上可见,系统观念在古代人类社会实践中就已萌生,古人已经朦胧地认识到宇宙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但是,由于受时代和科学发展的局限,人们不具备认识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细节的能力。因而对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他们往往只能用理想、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乏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因而,它可以被称为形而上的思维方法。 (二)近代系统观的形成 系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系统分析方法的产生是和近代科学的兴起联系着的。十五世纪下半叶,近代科学开始兴起,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目从混为一体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研究自然界的方法主要是分析法,即把事物分成各个独立部分,分门别类地进行考察。尽管人们运用分析法取得了一些进步,然而过分强调这种方法,往往并不利于把握整体系统,形成系统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形而上学思想家那里,“这些障碍堵塞了自己从了解部分到了解整体、到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十七——十八世纪对系统思想形成有贡献的人是莱布尼茨。他提出了“单子论”,他说,“单子事物的元素”,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同时他又认为“宇宙是一个被规范在一种完美秩序中的统一体系”。在莱布尼茨看来,单子是能动的实体,一切事物都是单子的表现。单子彼此不同,构成了千差万别的事物;单子之间的普遍联系,构成了整体世界。这种单子论对现代系统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康德反对仅仅用机械论的观点看待事物的整体性。提出了合目的性整体的观点:一是各部分只有在与其整体联系的情况下才存在;二是各部分互为因果、互为目的和手段;三是具有自组织功能,能自己进行再生产。在他看来,用作为系统整体的目的的观点来看待和研究事物,对于深入揭示自然的奥妙大有好处。同时他认为,形而上学的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是错误的,只有从整体到部分才是认识整体系统的途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贝塔郎菲给予康德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整体论包含着系统论的要素。在近代哲学史上,黑格尔的系统思想,具有特殊的意义。他第一次把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统一的过程,他不满足康德的范畴分类体系,而是揭示单一性、多样性、整体性等等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他们置之于一个运动着、发展着的系统中去考察。这种思想体现了系统的动态性和层次性。到十九世纪以后,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地改造了黑格尔哲学,吸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形成了基于实践的唯物辨证发法。事实证明,整体性的实现最终只能是在实践之中,因为正是在人的实践中,才能实现部分到整体系统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