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因为人文关怀符合教育的本质。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是人对人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等,它的目的是促进人健康、快乐、自主、幸福地成长,而实现该目的的条件是平等、爱、谦逊和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1970年出版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就提出了教育要从“银行储蓄观”转向“解放教育观”,教学要打破“讲解式教学”实施“对话式教学”,“对话”要建立在平等、爱、谦逊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主张。这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人文关怀。了解弗莱雷对话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对我们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力等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人文关怀在“对话式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对话式教学”超越了传统的“讲解式教学” 弗莱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仔细地分析了学校不同层次的师生关系,发现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讲解”,讲解者教师是主体,听讲者学生是客体。作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用讲解的内容来“填满”学生。作为客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储存起来。“尤为糟糕的是,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老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1]。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没有对话,师生间的关系是一种垂直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教师的讲解因为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及经验相脱离,所以“往往都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1]。讲解式的教学充分反映了一种传统的教育现——“储蓄教育观”(弗莱雷借银行储蓄生动地比喻传统摸式的教育)。在这种“储蓄教育观”下,“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1]。学生被看作是无知的,教师高高在上,以必要的对立面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纯粹是客体。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学生学会的只能是适应现状,而不是去改造世界。因此,弗莱雷提出要用“解放教育观”来代替“储蓄教育观”,用“对话式教学”来代替“讲解式教学”。 2.平等、爱、谦逊和信任是实现“对话式教学”的条件 弗莱雷认为,传统的灌输教育抵制对话,而解放教育则把对话看作是揭示现实的认知行为所不可缺少的。灌输教育把学生看作是需要帮助的客体,而解放教育则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批判能力的思想者。为此,他提出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进行对话式教学所需的条件有:(1)对话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不能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手段。(2)对话不能缺少“爱”。“爱是对话的基础与对话本身”。爱意味着对别人的责任,如果一个人不热爱这个世界,不热爱生活,那么对话就不可能进行。(3)对话要有谦虚的态度。如果对话一方(或双方)缺乏谦逊而傲慢自大,对话就会破裂。(4)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条件。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不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所以,在对话中要相信别人有能力,相信别人有创造力,对话才可以进行下去。总之,弗莱雷认为,对话只有建立在平等、爱、谦逊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对话双方才能成为合作的伙伴。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而是双方的一种合作。 3.从“奴化的教育”走向“自主的教育” 自主教育立足于学生自己的认知、体验、领悟、抉择、践行,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责任性。自主教育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正如美国后现代教育家多尔所言:“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并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主张教师在尊重、理解、爱护学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去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而不是越俎代庖。同时,教师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完人”,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对话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悦纳、相互勉励、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过程。弗莱雷提出的对话式教学所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现代教育观:师生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不存在一个主体要使另一个成为客体的情况。双方都是主体,都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这与传统教育中教师给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进行“存储”的做法完全不同。 4.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 对话式教学是在“解放教育观”的指导下旨在通过创造性教学活动,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因此,它既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又表现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弗莱雷认为,传统的讲解式教学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而学生储蓄的知识越多,其批判的意识就越弱;学生被灌输的越多,其创造力也就越低。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力、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终将被社会淘汰”[1]。对话式教学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和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着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就是相信学生有创造力,并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杜威、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人,也都坚决反对灌输,主张教育方式要从灌输走向对话;从忽视学生的发展走向重视学生的发展;从限制性的教育转变为解放的教育。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为解放儿童的创造性,也提出了“六解放”,这些都体现出教育思想家们对教育走向人文关怀的主张。 二、实施对话式教学的策略分析 1.尊重学生主体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求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变教学为“学教”;变学会为“会学”。承认学生是需要尊重理解的人,具有发展的权利,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只要条件具备,任何学生都能成功。尽快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全由教师决定,学生很少参与的现状,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出不同见解:介绍不同的教材,参考资料和各种流派,给学生独立判断的机会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