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3)10-0046-04 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课程是作为教学内容的文本形式出现的,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这种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而教学则是学校教育的过程和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能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这样,课程和教学就被人为地分割开来。新课程试图改变传统课程单一化、霸权化的缺陷,努力解除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控制,强调课程的体验性,倡导对话、探究、合作的教育文化,无疑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呼唤课程意识 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确立了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提出教材与方法、目标与手段等的内在连续性,但这一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还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直到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把重心置于活生生的教学情境,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由“工具理性”转变为“解放兴趣”,课程与教学的界限再一次模糊,“课程教学”的概念也应运而生。这样,课程在本质上不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普遍性的内容,而是均等的学习机会。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教学也不仅是特定内容的机械传播,而是课程开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课程事件的创作。这种着眼于课程创生的教学就是充盈着课程意识的教学。新课程对学生和谐发展目标及自主建构学习方式的诉求,蕴含着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向体验课程的转型,这意味着课程的意义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这样一种课程概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进程。与之相适应,课程意识就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所谓开放的意识,就是儿童的课程必须是开放的,因为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决定儿童发展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意味着课程源自生活、指向生活,是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结的,是学生能够体验的;所谓民主意识,就是儿童的课程必须是民主的,因为儿童既是社会的、民族的、学校的、家庭的,也是他们自己的,儿童应该学什么需要课程共同体的协商、对话与审议,意味着课程实施的过程即师生对话与合作的过程,是教育主体互动的过程;所谓科学意识,就是儿童的课程是科学的,因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有规律的,课程的发展也需要遵循规律,意味着课程创生是一种师生协同的探究活动,意味着教育自身的创新。因此,课程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是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学习计划及学生体验的课程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教学的课程意识自然受到重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意识主要是指向教师教学观念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内在力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强化课程意识,把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课程创生的过程,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共同关注的课题。 课程意识所支配的教学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按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学生是课程的中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目的,一切学科的目标、任务及要求都处于从属地位。作为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学科体系,要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其有效编制首先考虑的是能够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及心理成长,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对话者,能够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课程意识观照下的教学觉醒 教学觉醒就是拥有课程意识的师生所从事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 教学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师每时每刻都面对复杂而多变的事件,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潜能,进行有创意的工作;学生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各种信息的刺激,需要疏理自己的原有经验,寻找有效的生长,建构具有个性的意义世界。因此,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两个主体,是教学实践活动固有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长期以来,教学实践却成了无人的程序性劳动,教师面对权威的教材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学生则成了被动吸收的机器,教学走上无人的物流轨道。“主体失落”的教学已失去了教学的本义。 教学觉醒意味着课程权力的下移。国家和地方将课程权力适当让渡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这样,课程就不再只是一些于教学情境之外的强制执行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课堂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师生共同建构内容和意义。同时,教学不再只是一个传递内容而与内容无关的“管道”,而是具有课程品质的特定情境。课程与教学也不再是社会对教师与学生施加控制的手段,而是教师与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