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母体·存在方式·价值与能力

——兼对“体制之母”:文化的现实解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文小勇,清华大学国情与政治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国情与政治研究(北京 100084) 石颖,佳木斯大学医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0040)

原文出处: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从文化模式的角度分析政治文化建设问题并不见奇。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存在两个常见误区:政治文化建设等于政治文化设施的硬件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等于政治文化重建。笔者旨在文中提出政治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问题,即政治文化母体和政治文化存在性及其当下的政治文化价值问题,从而探讨政治文化建设的可能和可为,其旨趣在于政治文化的共享和政治文化情感的培养。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8 期

字号:

      一、回原:“文化为体制之母”的现实解读

      长期以来,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着两个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偏差。一是政治文化建设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各种文化设施的硬件建设和政治教育与宣传的捣鼓;二是将政治文化建设等同现实政治文化的完全重建。当前重构市场经济下政治文化目标的提出,同样地至少在理论认识上仍存在着这种看法。立足于经济建设成就和繁荣的社会发展基础上,政治文化建设似乎是一项崭新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重新筹划。笔者认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从来就是社会发展指标的必然的核心目标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从未忽略过政治文化在全局工作中的分量以及它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但在实践的理解上,政治文化的割裂并非偶然,这不仅指传承着的传统,而且指各种政治文化资源。认为当代政治文化是市场基础上的完全重建过程。对此,有必要从理论到实践廓清一些基本问题。在此主要讨论这两种认识偏差中的后一个问题:政治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政治文化完全重建以及两者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因此这里对“文化为体制之母”做一解读,对于回原到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上理解当下的政治文化建设似乎更有其必要性。

      “文化为体制之母”系喀麦隆著名思想家伊彤加·曼格尔勒·丹尼尔(Daniel Etonuga Manguelle)首先提出的,他本人是非洲研究、开发和管理协会的创办人和会长,曾任世界银行非洲委员会委员,他主持的协会参与了非洲西部、中部和南部的50多个项目的开发,因此发表于1998年的《非洲需要一个文化调整计划吗》的报告就具有现实的说服力。该报告以数据为依据在分析了非洲触目惊心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与变革计划:“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保存非洲文化,这一现存的最富人情味的文化之一。但是它必须得到新生,要从它内部发动这一过程,让非洲人既保持为非洲人,而又同时跟上时代。……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要记住,‘文化为体制之母’。较有效和公正的非洲体制有赖于我们文化的变革”。[1]在这里,他似乎论述的是文化与政治和国家体制之间的关系,但是,只要对他全面论述的社会问题的根源进行考察,就不能不承认他实际上提出了“文化母体”这一根源和内核问题。首先,文化是内生的、不可割裂的血缘和生命联系,这是民族生命的源泉和根本;其次,文化的变革是最深层的变革,只有触动文化这一神经,才能实现全局的摧枯拉朽的变化。这当然不是他的个体发现,只不过他论述的问题与我们当下的情况有类比的可能,笔者愿意引入这一论述展开讨论并就教于方家同仁。

      就笔者的理解来看,“文化母体”的设定建立在如下的基本假设与思考上:一是文化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二是文化是一种对价值意义追问的能力——文化力,是一种情感关爱;三是只有文化才堪为跨越时空和一切人为因素的成功和有效的连接链扣和交流平台。即能“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的观念和准则。”[2]回到政治文化的概念上,我们可以说政治文化就是人类最基本的政治生活方式与政治行为模式,是一种对政治目标与价值意义的迫问能力——政治文化力,是一种政治情怀;同时只有政治文化才能够跨越一切政治心理和政治时空界限而搭建成功有效的交流平台。因此我们可以说,政治文化实际上就是公民政治行为方式、政治目标与价值的总和。从现时我国的政治文化建构问题来考量,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文化模式、能力与价值是彻底“重建”,还是回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母体的本原上来培养公民的政治行为方式、培养大众的政治情感,同时为民主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出公民民主交流的政治平台。

      二、政治文化:实在的政治行为方式

      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行为模式,“文化”从来都不是架空和虚无的。但在整个20世纪,对文化所作的各种定义都倾向于把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视为纯粹文化的形式,即人类的行为就是“文化的行为”,而文化的行为就只有模式和形态上的差异而没有行为能力和价值目标的差异。这里谈的行为目标和价值是指人类的文化行为就是指为了提升人本身的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所作的一切努力。政治文化行为和模式的能力目标与价值就是提升民众的政治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综观20世纪,世界政治文化发展的成果就是展示人对物质的改良和对民主精神的提升,如果我们把政治文化仅仅视为精神产品和上层建筑的附属品,显然是狭隘和不合理的。在当今,文化作为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无疑也使政治文化显示出“物化”的趋势(如西方强势政治文化意识的输出)。那么,有助于本文讨论的是,政治文化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就不仅仅是我们习惯上所认同的是民主精神层面的“提升”与“美化”了。既然它是人们政治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总和,那么,它就有可能和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建构能力——自始至终就应该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更直接地说,鉴于政治文化以人为本,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可设计为对人们政治生活与政治行为品质的提升和政治情感的培养。

      但是,在近20年间一直实践着的(至少现实情况如此)“先经济建设,后政治文化”的发展程式,甚至被典型化为“搭台与唱戏”的关系,这一种“顺序”实际上模糊了两个事实:政治文化是一种本然的存在,不论何种社会形态和经济状态,政治文化脱离了他们的深层根源;虚化了政治文化本来的功能及其社会价值目标。因此,要使经济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得到真正实现,首先得从政治文化上还原这种认识,才是极其必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