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小说的情境反讽与意象反讽

作 者:
黄擎 

作者简介:
黄擎(1975-),女,浙江义乌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文艺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浙江大学 中文系 杭州 310028

原文出处:
东南大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情境反讽与意象反讽是中国当代小说反讽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情境反讽通常具有现实性、历史性、虚拟性和异常性四种表现形态,对小说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性格的逆乖离的独特结合方式体现出浓郁的反讽意味。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03)03-0113-04

      经历了从古希腊喜剧、德国浪漫主义文论到新批评文论的递嬗生衍,反讽由戏剧中的一个角色名称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原则,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通过悖逆对立的两项昭示出一种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反讽往往具有滑稽、荒唐、调侃、戏谑等喜剧性美学表征。波德莱尔就认为喜剧的组成部分最终也是反讽的组成部分,但他认为反讽的滑稽和一般的滑稽不同,在《笑的本质》中,他特别用“绝对滑稽”来指称反讽,以示与单纯意义上的滑稽(喜剧)的区别。[1](P.31)D·C·米克在《论反讽》一书中也把喜剧因素视为反讽的要素之一。实质上,反讽具有严肃的批判性精神内核,喜剧的外观下潜藏着对生存境遇和人生价值的深层探求。反讽也是中国当代小说的一大显征,本文主要从情境反讽和意象反讽两个方面探讨当代小说的反讽艺术。

      一、情境反讽

      特定情境中,人朝着追求的目标努力,却由于命运的乖戾、人生的无常,使他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反倒变成了阻碍成功的绊脚石;为避免某事发生而采取的防范性举措恰恰又导致了不希望发生的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甚至希望中的盾牌变成了当胸刺来的长予。这样,他的计划、企盼、渴望被始料不及的事态变化所干扰,遭遇挫折并走向了愿望的反面。这种目标与实现的南辕北辙,主观努力与客观实情的事与愿违就构成了情境反讽。当代小说艺术情境中的情境反讽通常具有以下四种表现形态:

      其一,现实性情境反讽。梦幻成影、美梦如烟、事与愿违的故事每天都在生活中上演着,因而,小说可以通过反映现实生活常态的艺术情境来体现反讽意味。刘震云的《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人》,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一波三折》等小说都是在日常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展现人物所面对的人生无法回避的矛盾,如情感与理智、主观与客观、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小说中的人物在挣扎、抉择、奋斗,却越努力越远离希望,越渴望解决矛盾,越深陷于矛盾的漩涡,最终落入种种难以言明的困窘境遇。

      其二,历史性情境反讽。当作者将反讽视线投向历史生活情境时,我们在反讽视境中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会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我们从陆文夫的《唐巧娣翻身》、张炜的《古船》、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对“文革”那段貌似严肃、革命、热情、纯洁的特殊历史年代的描述中,能够读解出充斥其间的荒唐、可悲与无奈的实质。

      其三,虚拟性情境反讽。小说也可以通过虚拟出具有假定性的情境或事件来制造情境反讽。如王蒙的《冬天的话题》、《球星奇遇记》,王朔的《顽主》、《一点儿正经没有》、《你不是一个俗人》,邓刚的《全是真事·出差》等。谌容的《减去十岁》、《生前死后》是这类情境反讽的出色之作。一纸文件令时光倒转,人们可以重新安排生活(《减去十岁》),林大江阴差阳错地被当成死者的哥哥参加自己的追悼会(《生前死后》)。小说以荒诞离奇的背景和事件为起点,在人物、情节“顺理成章”的进展中,折射出世人的种种心态,凝聚了对人生的感喟与品味、对生命的困惑与追求,淋漓尽致地暴露了现世人生中普遍存在的乖张与谬误。

      其四,异常性情境反讽。这是相对于生活常态而言的。小说还可以在生活常态中加进某些变态性的东西,如冯骥才的《三寸金莲》就是在常态世相中给香莲的“三寸金莲”笼罩上了某种神秘、荒诞的奇异色彩,在常态与变态情境的背离中,营造了反讽情境,深刻揭示和批判了这种耽沉于猎奇、热衷于怪癖的文化痼疾和民族病态心理。

      当情境反讽成为贯穿整个小说的基调时,在小说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意旨的凸显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1.设置小说情节结构

      反讽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安置往往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小说的情节结构呈现出对称、平行、逆转等特点。反讽作用于情节的发展一般有两种情况:

      其一,小说蓄势颇足,直到结尾收束时,才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戏剧性结局陡转收尾,卒章显志,在情节的顺势发展与意外结局的强烈悖逆中,反讽意义顿时不言自明。贾平凹的《龙卷风》中,钱一仁与阿嫒在村里人眼中是恩爱和睦的幸福夫妻,但钱一仁临终前向妻子忏悔时才吐露真相,当年他为返城而故意做了手脚,致使阿嫒失足落水,自己再救她生还,企图以立功英雄的名义招工返城,孰料命运多舛,因其父酒醉后大骂知青下乡政策而使他的回城梦想又一次化为泡影,从此才安心在村里娶妻生子。钱一仁忏悔之后撒手人寰,阿嫒也对着他的尸体忏悔,原来阿嫒当初是在与表哥同居又被考上了大学的表哥抛弃之后才嫁给钱一仁的。救人者原是害人者;忏悔者忏悔的对象也是要向他忏悔的人;恩爱夫妻却是互有隐衷欺瞒终生的负疚者……种种相悖构成了情境反讽。完满婚姻的形象轰然坍塌,倒是应了村里人那看似荒谬的判断:夫妻打闹是正常的,才能够天长地久,钱一仁与阿嫒如此恩爱必不长久。

      其二,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迥异于我们熟知的传统情节小说的结构模式,它不再是历经磨难,终能如愿以偿的好事多磨,而是人物费尽周折,愿望仍然一次次落空,而且愈来愈远离愿望。何申的《穷人》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穷人的令人深思而又心酸的故事。穷人范老五好不容易支撑老大、老二上了大学,老三又考了个全区文科状元,欣喜之余,却为万余元学费犯愁。此时,喜从天降,县里有好心人捐款两万元。范老五狂喜之余,担心钱被人偷了、抢了,于是提前回村,不巧又遇上发大水,只好将钱先放在河边柳树洞里。第二天,范老五几次想偷偷取回钱,却为一桩桩事情阻隔,未能去成,最后终于得空去取时,竟发现柳树已连根带土被大水卷走了,两万元捐款也随之影踪全无。作者还特意设置了一系列充满反讽意味的事件:村民听范老五说没拿到捐款时,自发从大水中捞东西为他凑学费,而得知捐款一事,嫉恨之余,纷纷偷走捞来之物;城里人捐款本为解决范老五的困难,村长却授意范老五大办酒宴以示答谢,村长媳妇则趁机推销自家小卖部里的陈年罐头;村小学校长也来向范老五索要五千块捐款……城里人的捐款非但未能减轻范老五肩头沉重的负担,倒一再地成为他的心理负担,最终一无所获还生出了额外的经济负担。范老五式的中国农民既艰韧又狭隘的性格,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在反讽视境下纤毫毕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