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核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美国学者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看来,文本是意义的意识形态投射,意识形态则固存于文艺的形式结构中,文艺通过它所生产的文本再现或改造了意识形态,而每一种意识形态在性质上又都是乌托邦的。对他来说,“意识形态”(ideology)是理解其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核心范畴及其“政治无意识”学说的要害所在,同时也是理解其文艺观的必由之路。其“意识形态”理论对我们建立和完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具有明显的启示意义。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史的考察入手,揭示“意识形态”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中的传承流变,在此基础上对詹姆逊的意识形态见解进行历史定位,通过对其文学批评实践及其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论述,证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阐释方法的有效性和生命力。

      一、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考察

      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与意识形态学说的形成实际上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正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和其他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以及亲自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马克思从思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正是因为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发现了现实的人通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现实的人类的历史,他才最终科学地解释了一切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来源与实质,创立了划时代的批判理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进一步说,自觉地把唯物史观理解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我们就能获得“元批判”的制高点,从而为我们正确地探讨一切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澄明了前提。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的历史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注: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第60-6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一,1845至1856年的创立阶段;第二,1857至1870年的深化阶段;第三,1871至1895年是该学说得到完整论述的阶段。一般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正式创立的标志性著作,也是其意识形态学说发展历程中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在后来写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作了经典表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8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对于人类的精神现象、精神生产而言,马克思也在这一表述中揭示了意识形态本质及其嬗变机制。

      根据这一经典表述,并结合三个阶段的其他相关著述,我们不难见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一般意识形态的本质与特征的基本看法如下:(1)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2)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3)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4)阶级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性;(5)既往的意识形态都具有虚假性。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有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思想和见解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不是在每个时代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立足于现实的历史;不是从精神出发来解释物质,而是从物质出发来解释精神;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法同一切唯心史观方法的分水岭。正是从这种划时代的唯物史观出发,马恩才科学地解决了意识形态之谜。在19世纪后半期,马恩对其共同创立的意识形态学说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他们一方面继续保持早期那种对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毫不妥协的批判态势,在大部分情况下所运用的“意识形态”概念仍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含义;另一方面又使这个概念具有了更多的描述性含义,使之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构成;他们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功能,对其相对独立性问题作了深入思考和分析。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实现了文学批评方法的一场革命,把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推向了科学,詹姆逊则认为: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对异化的认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分析和文化分析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这一理论属于十九世纪所特有的对意识的复杂性的研究成果,这一理论也许首先可以看成是弗洛伊德尔后所称的思想界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一个阶段。(注: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精校本),唐小兵译,第2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二、辩证的意识形态及其实践功能

      尽管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作了如此崇高的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赞同后者关于“意识形态”的所有见解,更不意味着他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运用与后者不存在任何差别。事实上,詹姆逊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偏离。所谓“继承”,主要是指他也从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并把它当作一个批判性概念来加以运用,这可以说是他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间根本性的一致。在这一点上,他与大多数其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太大差别。所谓“偏离”,是指他对意识形态的一些具体见解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本意,而且他所揭示的关于意识形态的有些问题是后者所不曾涉及的。此外,这里的“偏离”也意味着他与既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同。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这种既继承又偏离的关系模式,赋予了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以丰富而又显芜杂的内涵,同时也构成了其阐释学批评的鲜明特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