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3)09-0019-0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应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敢于革新,打破因循守旧的传统惯性,大胆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其次是不要对传统和现实采取虚无的、完全否定的态度,要认真地分析传统的不足和优点,避短扬长,用新理念来改造旧传统,使新理念在现实中真正扎下根来。再次是应该博采各种教学理论的长处,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来适应不同的实践需要,扩大新教学策略的普适性。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在90年代的改革实践基础上(注:高凌飚.发生学习理论与“发生式”教学设想[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91,(12).)(注:高凌飚.发生学习理论对国外理科教学改革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1992,(11).),提出“互动—发生式”教学模式的设想,供老师们在实施新课程时参考。 二、“互动—发生式”教学的理念 所谓“互动—发生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而是基于“互动”和“发生”这两个核心理念,糅合了主体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启发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思想,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来的泛化的教学方式。“互动”指的是对教学过程的本质的认识,认为教学过程是各相关因素,主要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因素的互动的过程。“发生”指的是对学生学习的本质的认识,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不是靠被动的接受,而是在外部信息与原有知识框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互动—发生式”教学的基本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通过互动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发挥评价过程的激励和诊断作用,通过反思和矫正实现对学习的掌握和达标。 “互动—发生式”教学强调互动,首先是姜学生“动”起来。现代教育心理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两位一体的。如果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欲望,学生对学习必然是采取一种马虎应付的策略,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也必然是肤浅且表面化的。(注:Biggs,J.& Watkins,D.Classroom Learning-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the Asian Teacher.Singapore:Prentice Hall,1995.)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他人(包括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等)预先选定的知识和抽象的概念,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目标,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前提(注:Ausubel,O.P.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New York:Grune Stratton,1963.)。要实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式是活动,如,联系学生实际的讨论,展示新颖现象的实验,扩大学生视野的录像片,或引人入胜的讲述,等等。 其次,“互动—发生式”教学强调的是通过“互动”促进知识的“发生”,协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Ausubel)认为(注:Ausubel,O.P.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p.vi) 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Inc,1978.),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的头脑不可能是一片空白,而是已有一些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中如果存在着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学生就可以在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固定的联系,这样的学习称之为有意义的学习。当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不具备相关的概念时,学习者可能将外来的新知识生硬地、肤浅地搬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成为机械学习。教学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到头脑中可以作为新知识的基点的“内化因子”,促进新知识的“内化”。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不存在可以充当“内化因子”的基点知识,教师可以设法提出一些能在新知识与原有结构之间起衔接作用的先导因子(也译为先行组织者),在新知识与已有的概念之间建立起一座认知的桥梁。奥苏伯尔的这些观点,与我国启发式教学的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启发式教学主张,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与将要传授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桥的一端,即最初的问题,应能针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矛盾,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然后,把思考不断引向深入,把矛盾逐步加以披露。就在学生心理矛盾交错,欲解难解之际,教师高屋建瓴,进行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达到知识的彼岸。这样的启发教学,往往使人感到豁然开朗,使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但是,传统的启发式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提出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办法,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利的。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同时突破它的局限,用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对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加以改造,这是“互动—发生式”教学的另一重要理念。 有意义学习有不同的层次。若所学的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属于同一水平,那么新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为原有的概念或命题增添一些新的例子,将原有概念进行了细化。但如果新知识带来了比原有的概念更为深入的一层关系,在认知结构中内化出的概念因此具有新的含义,这时就产生了深化学习。当学习深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突然会发现表面上互不相同甚至是矛盾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联结起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这一过程称为整合。“互动—发生式”教学的第三个重要理念就在于向学生提供能够促进其实现知识整合的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和分析去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