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

作 者:
滕星 

作者简介:
滕星,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系教授 100872

原文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关于学校“课程”的定义,教育学家给予了许多不同的阐释。在人类学家的视野中,他们将学校“课程”视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定义表明,课程并不是人类文化的全部,但是它却应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尤其是面对一个多民族有不同族群文化的国家,我们应将何种文化放到教材中去作为一门课程,并以何种形式进行代际文化传承?在学校教材编写与课程设置上,如何处理主流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国家一体化与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关系?这是本文想阐述的,也是我们该重视的问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关于学校“课程”的定义,教育学家给予了许多不同的阐释,但在人类学家的视野中,他们将学校“课程”视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记载了人类几万年的精神与物质活动的文化发展,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献。人们将其认为“精华”的部分编写成教材,放到学校中作为“课程”,以便能够进行代际“文化传承”。因此,人类学家给课程的定义是:“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一个多民族国家该如何处理好一体化与族群、文化差异及学校课程多样化的关系,这是我们的问题。

      一、多元课程理论的社会与哲学基础——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选择

      20世纪后半期,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担忧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展,一些弱势民族的文化语言正在不断地消失,人类文化多样性在不远的将来将不复存在,人类社会将由于文化的单一而失去活力,并将会停止不前。6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移民和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文化多元主义的浪潮,意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是如何理解与处理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和谐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国家一体”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和谐的问题。

      文化多元主义的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是美国少数民族源于对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中心理论(Anglo-conformity)和熔炉理论(Melting Pot)的批判而兴起的。

      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中心理论认为,当美国的主流民族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各少数民族亚文化发生接触时,各少数民族亚文化应该和必须融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少数民族成员必须学会和采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语言、社会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如用公式表达则为A(主流文化)B(亚文化)=A(主流文化)。该理论的核心是种族主义的种族优越论。它起源于17世纪美国的早期北欧移民时期,兴盛于19至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制定移民限制法的领导人,律师麦迪逊·格兰特(Madison Grant)等人(注:Gerard A·Postiglione,Ethnicity and American Social Theory,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p14.)。

      熔炉理论是在对盎格鲁·撒克逊理论批判后形成的,它是许多美国人一度引以自傲的美国土特产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美国的主流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相接触时,两种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经过美国社会熔炉锻炼后熔合在一起,既不熔入A(主流文化)也不熔入B(亚文化),而是形成了一种新的、最优秀的美国文化。该理论的公式为:A(主流文化)B(亚文化)=C(最优秀的新文化)。该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克瑞夫考弗(Crevecoeur),但该理论的普及主要在20世纪早期,一位犹太移民伊斯瑞·让威尔(IsraelZangwill)在他编写的一部戏剧中首先采用了“熔炉”这个概念作为戏剧的名称,1908年该戏剧在美国正式上演引起轰动。以后肯尼迪(Ruby Jo ReevesKennedy)和威尔·赫伯格(Will Herberg)等人逐步将熔炉的概念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理论(注:Gerard A·Postiglione,Ethnicity and American Social Theory,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ppl6-17.)。该理论是少数民族对主流民族熔合主义观点的批判与反击。与种族中心理论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事实上,熔炉的结果仍是融合进主流民族文化。

      文化多元主义的理论来源是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论派别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赫斯科维茨(Melville J·Herskovits),文化相对论的基本观点是:1.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价值,都是为自己群体服务的。对不同文化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的估价应该是相对的。文化没有进步或落后、原始与文明之分。2.文化相对论的原则是,“基于经验下判断,而经验是由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文化传承来说明的”。3.文化相对论的核心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强调多种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价值,是对每种文化价值的肯定,具有不同价值的文化成员应学会相互理解。上述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的意义。近几十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国纷纷推行文化多元主义的政策,反映了他们对各民族文化价值的公正态度。

      文化多元主义认为在多元文化社会里,当主流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相接触时,各种文化都应有权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质,其公式为AB=A+B。作为各种不同文化的成员,社会应允许他们保留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以及自我价值观、信仰和生活行为方式;并认为各民族文化的成员,可以变换他们的衣服、妻子,甚至包括改变政治观点、宗教观点、哲学观点和价值观,但是,他们都改变不了他们的祖先,即改变不了人类特有较稳定的部分——生理和心理遗传。其理论代表人物为郝瑞丝·凯伦(Horace Kallen)等人(注:Gerard A·Postiglione,Ethnicity and American Social Theory,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ppl8-19.)。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动的推动,文化多元主义不仅作为一场运动更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想在世界各多民族国家获得极大的普及,渗入社会各阶层和领域,特别是在全球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广泛的多元文化教育的群众运动和理论研究热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