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重心的嬗变

作 者:
甄暾 

作者简介:
甄暾(1965-),男,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编辑,从事电化教育理论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甘肃 兰州 730070

原文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电化教育事业重新起步至今,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以媒体为核心的阶段;2.人与媒体并重的阶段;3.以人为核心的阶段。由重视物到人、物并重,再到重视人,以人为核心,这就是我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重心嬗变的轨迹。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3)04-0012-05

      我国电化教育事业重新起步已二十多年了。从最初的幻灯、投影到现在的国际互联网,电化教育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已建立了日益完善的电教体系,理论研究上也颇多建树,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黑格尔曾说:“研究哲学史就是研究哲学。”对我国电教发展的历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总结经验,加深对电化教育学的认识,促进我国电教事业的进步。

      本文就二十多年来我国电化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重心的嬗变,作一简要的论述。

      一、概述

      二十多年来,我国电教工作者在电教理论的研究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电化教育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电教理论的建树主要体现在:

      1.对电化教育学科的名称、定义、本质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进行的,但也正是因为这场争论的持续和不断深化,使我们对电化教育的认识愈来愈接近真理。

      2.及时有效地借鉴国外电化教育的理论,充实、加固了我们自己的理论大厦。这方面的成绩主要体现在美国AECT94’定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的引入及推广上。

      3.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理论。这主要体现在电教“七论”、自构建学习理论、新人本主义理论的创立等方面。

      电化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因此,电化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综观二十多年来我国电化教育理论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将它划分为一个贯穿和三个阶段。一个贯穿是:对学科定义、名称、本质的争论贯穿始终。三个阶段是:1.以媒体为核心的阶段;2.开始注重人的因素的阶段;3.以人为核心的阶段。

      从最初的媒体建立与应用研究到今天新人本主义理论的创立,我国电化教育理论的建设完成了“从重物到重人”的转变。从“以物为核心”,发展到“人、物并重”,进而发展到“以人为核心”,这就是我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重心嬗变的基本轨迹。

      二、关于学科名称、本质、定义的争论

      二十多年来,关于电化教育学科名称、本质、定义的争论贯穿始终,从我国电教事业重新起步时即已兴起,时至今日尚在进行。从现象上看,这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但究其实质,可知这一争论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它是由电化教育学科自身的多元性、综合性、复杂性和发展的快捷性、多变性决定的。

      我国电教事业重新起步之初,就有学者提出,“电化教育”这个名称,“(1)名不符实,难于理解;随着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一词已不能正确概括与表述教育技术的内涵,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1](2)电化教育的使用,给它的实践活动带来了困难。”[2]“如果叫电化教育学,从名称的字面上很难摆正它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容易使人对它与教育的关系产生误解,而且会妨碍国际交流。”[3]而有些学者提出电化教育一词“不科学”、“没有反映学科的本质”、“过时了”等观点,他们建议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教育传播”、“教育信息传播”等名称来取代“电化教育”。

      另一些学者主张保留“电化教育”的名称。他们认为,“从历史上看,‘电化教育’一词的出现,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学术名词所代表的学术范围和性质来看,‘电化教育’一词也是能够基本反映这一学术领域的基本特点的;从‘电化教育’一词在我国使用以来的情况看,继续采用‘电化教育’这一名称,也是有利于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的。”[3]

      一些学者综合考虑了上述两种观点,在深入思考的前提下,从另一种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们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是,作为概念名称,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他们主张扩展电化教育概念的内涵,把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前,我国学术界把学科名称规定为教育技术,而在行政事业上还多沿用电化教育的名称。在这种情况下,我主张通过借鉴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扩展我国电化教育概念的内涵,把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对外交往中都与教育技术相对应。这样既可以避免因变更名称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解,又能达到完善电化教育事业的目的,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利的。”[4]

      《电化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刊发了北京大学高利明先生的文章《教育技术学的AECT1994定义及其启示》。这是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不但被多次引用,而且其中的观点对许多电教工作者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文章重点介绍和分析了AECT(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学会)1994年对“教育技术学”所下的定义。这个定义是:“教育技术学是对于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及实践。”[6]

      美国的AECT是有世界影响的学会,它的研究成果受到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这一定义的启发下,我国学者纷纷将教育技术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很多高等院校将“电化教育系”改为“教育技术系”,将“电教中心”改为“教育技术中心”。1999年10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一致同意将协会名称改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由此,“教育技术学”这一名称确定了其权威性的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