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03)04-0016-04 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目前它虽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已被一些科学家誉为“21世纪的科学”。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简称“新三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其他新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如非线性、混沌、突现、自组织、非还原性等。复杂科学的特点是[1]: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如植物、动物、人体、生命、生态、企业、市场、经济、社会、政治等系统;研究方法是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其所用的工具包括数学、计算机模拟、形式逻辑、后现代主义分析、语义学、符号学等;研究深度不限于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述,而更着重于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历程,并力图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其未来发展。虽然至今人们还没有对复杂性概念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复杂科学理论的构建也尚未完成。[2]然而,作为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以来,将在本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中引发所谓第三次革命的科学,其触角已触及到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领域,成为当代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复杂科学的出现,不仅重新构建了现代科学的研究体系,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对各类学科包括教育科学在内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随着复杂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实践活动所蕴含复杂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外许多学者正尝试用复杂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探讨教育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本文拟对教育复杂性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 一、学术组织 教育复杂性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此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复杂科学的理论基础,还要对教育领域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目前国外设有专门的学术组织,研究探索应用复杂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下属的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研究小组,[3]由对复杂科学理论和教育研究感兴趣的学者组成,主要研究两个学科交叉产生的问题,如从理论、哲学、方法论等层面探讨教育复杂性,教和学过程中的复杂性,教育组织领导中的混沌问题,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等。SIG定期召开关于教育复杂性研究的学术会议,建有专门网站作为交流平台。美国新英格兰复杂系统研究所(The New England Complex Systems Institute)[4]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研究机构,它采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方式,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复杂系统。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资助下,NECSI对教育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 二、研究内容 教育研究是教育实践的基石,科学的教育研究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在教育研究这一种科学活动中,要想走出迷宫,就必须从复杂科学中吸取养料,用复杂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教育复杂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取得的成果比较分散。本文将教育复杂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系统复杂性的认识 教育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人生旅程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联结人和社会的重要纽带,而且,它还连结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性再生系统。从这个角度看,它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5]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从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6] 对于教育复杂性的表现,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如教育本质的多样性,教育目的双重性,教育功能的相对性,教育评价的主观性,[7]以及教育活动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教育活动结构与功能、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性和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8]另外,教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显现出各种不确定的非线性关系[9],导致教育系统成为非线性反馈系统,具有明显的混沌特征,[10]体现出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协同性、非平衡性等特性。[11] 正是基于对教育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人们提出将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系统的研究中,从复杂性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及其复杂性,转变学习概念,重新设计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学习系统,[12]为学生提供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增强教育系统效能的目的。[13] 2.对学校组织复杂性的研究 学校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组织。国内外学者应用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将学校作为一个有机的、自组织的系统,对不同层次学校的复杂性进行分析。 在高等教育层面,有学者探讨自组织管理的原理与高校发展的有关问题,[14]分析了高校这一开放系统中存在的非线性机制,认为高校具备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具有自组织功能。[15]国外学者在研究通信技术对中学后教育的影响时,应用混沌学理论探讨了在现代通信技术下院校、学生和私人部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突破封闭的六边形的中心地域关系,建立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三维网络关系。[16]国内学者根据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并结合其他学者的一些观点,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结构,探讨建立高效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成人高等教育系统的途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