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丽荣 (1958- ),女,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州,510275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中日是两个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在道德教育的传统、历史以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等方面,又有着共同之处。研究这些不同点和共同点,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3)05-0042-48

      英国著名日本研究者多阿1989年在日本演讲时曾指出,“在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以日本为首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1]的确,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心的教育”、“态度教育”的国家,就是这种通过培养人的勤勉性、协调性和进取性的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经济巨大发展。日本的教育素有“战略教育”之称,这种“战略教育”的特征就是在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对道德教育的强化和充实。

      关于日本的道德教育的历史变迁、道德教育的特征、道德教育的现状、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等问题,中国道德教育学界的研究尚待深入。日本道德教育与中国道德教育在许多方面,有很多接近之处,同时又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征。为此,本文试图对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点进行浅显的比较研究,以就教学界。

      一、关于中日道德教育的不同点

      1、道德教育表现的显性化与隐性化的不同

      笔者曾经向日本人问及日本道德教育的状况,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回答几乎是相同的并且是干脆的,即“日本没有道德教育!”,不仅是普通日本人,甚至在许多高层次的知识人士中也有如此的回答。日本果真没有道德教育吗?为什么普遍的日本人会认为在日本没有道德教育?笔者以为,这恰恰是反映了日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看不见的道德教育”,是“隐性化”的道德教育。

      在日本一直都有“心灵的教育”的用语,这不仅表明了日本重视道德教育,而且还表明日本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情感和内化的倾向。日本早在战前的修身课程中,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知识传授和道德情感的育成。它主要是通过国语、唱歌和学校的各项仪式来进行的。战后,在占领军指导的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这种重视“道德的心情”、“心的构成”的倾向在道德教育授课中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笔者在参观日本学校的教育时,能很强的感受到日本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共同感受能力、协调性的资质为目标的。在日本学校里,不仅只是在道德课,各学科中都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如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国语科要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文学性的教材也要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数理学科则要通过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态度,提高道德判断的能力;音乐和图画科,即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操,又使学生对艺术家们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及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产生崇敬进而模仿,发挥出比抽象的说教大得多的道德力量。

      相比较,中国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内心和情感重视不够。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的道德教育界注重“灌输”的理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注重学生的内心和情感的教育,但是道德教育的“内化”还是不够的。道德教育目前主要还是在规定的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完成的。因此,与日本“看不见”的道德教育相比,中国是“看得见”的道德教育,可以说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国是众所周知的,即“显在化”的道德教育。

      2、道德教育理论来源的多元化和单一性的不同

      日本的道德教育没有统一的思想体系,比如说既没有宗教的教义,也没有如马克思主义原理那样的一种体系。日本是一个既有着统一的民族传统,又重视吸收多种思想文化的国家。日本是一个在世界上少有的较为单一民族国家,有着相同的语言,相同的文化传统,相同的生活习惯,相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日本又有着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和服与洋服、塌塌迷与席梦思同时并存。日语就很有特色,既有日本独自的平假名,也有西洋的外来语,还有大量的汉字,同样的单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表现。这种特色就决定了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来源的多样性。

      日本的道德教育可以说是“德目主义”,即从各种学说中,根据本民族道德的需要,从东西方道德思想理论中,提取一个一个的德目,从而构成了日本特有的多元化的道德教育理论。

      关于“德目主义”,村井实先生如此叙述道:“为使孩子成其为善,首先要搞清善为何物,如把正直、勤勉、节制、亲切等等德目列为善的德目,再通过教育使孩子们具有这些优良的品德。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德目主义。明治之初设立的修身课就是这一典型。”[2]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就是根据自己的道德需要,从各种文化中提取对己有利的德目,从而形成日本特有的道德规范。这从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看出,日本的传统文化有三个支柱,一是日本古代文化;二是儒教文化;三是佛教文化。近代以前的日本文化特别是其精神,受儒教和佛教的影响很深。19世纪以来,日本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文化中又加入了西学的理念。[3]

      不用说,日本的道德教育深受中国儒教思想的影响,如在战前的道德教育中,儒教思想的忠、义、孝的理念是很明显的。战前道德教育的文本《教育敕语》,就是儒教主义和皇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如“对天皇的忠节和对家长以及亲人的孝行”、“对父母的孝”等都是儒教思想的家族道德观的体现。就是如今的日本学校,义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即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尊敬,对家乡的爱等。[4]这些都是儒教的传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