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几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忠贤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文出处:
《继续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纵观人类的进步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凡是处于生机勃勃的发展时期,都充满了人文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反之,死气沉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早在七千年前,陕西半坡村的先民,利用“重心”原理烧制了一种小口尖底的陶瓶,用于汲水和储水。这可能是带有科学意义的最早的考古发现,它充分表现了先民的高度智慧和创新能力。正是这种创造精神才造就了中华古代文明以及中国民族的形成和连续发展。西方学者曾做过统计,他们认为,现代社会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是来自中国。然而近三百年来,在现代科学兴起之时,中国落后了。造成落后的原因有政治、经济、社会、列强入侵等诸多方面,其中传统儒家思想也是重要因素。杨振宁先生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曾讲:“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三个世纪中抗拒西文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但是这种抗拒在今天已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科学重要性的全民共识。”邓小平同志20年前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而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使得全民科技意识得到提高。

      二

      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但也要“实事求是”。这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一样。继承前人,必须面对实际,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中外人士都不否认“中国人聪明”,但也都感到中国人缺少“冒险”精神。这与中庸之道的“四平八稳”及力求“万无一失”有关,也与在这种熏陶中形成的不太容忍“标新立异”的习惯有关。“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冲破一些框框确实需要朝气和勇敢。“解放思想”必须要“实事求是”。创新离不开实践,历史上任何一个重大发现都源于实践。例如,19世纪末,以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方程以及统计物理为核心的经典物理已发展得相当完善,甚至有人认为物理学的研究已接近尾声,但实践结果却提出了挑战。当时两个最有名的实验与经典理论格格不入,一个是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一个是黑体辐射能谱。对这些代表性实验的解释,导致了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产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如半导体、激光、核物理及技术,最终导致了20世纪的技术革命。人类的实践还在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多的挑战,也只有在实践中总结分析前人、他人和自己的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有所创新。

      创新需要民主的环境,要形成自由讨论的风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马克思曾说过,“一切创造都需要有一个表现这种力量的场合,需要从它所引起的反应吸取新的创造的力量,”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也将会激发人的灵感。在我国,学术上的民主空气是不浓的,很少在学术会议看到真正的学术辩论。对权威或有地位的人的论点,很少在会上听到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年轻人的不同意见,更谈不上争鸣。而有些争论虽然很激烈,但又往往带有意气,把不同学术思想的争论变成个人或不同单位之争。这距离“学术上是对手,平时做朋友”的政党学术争论的目标差得很远。有的人坚持错误的观点,又没有人敢批评,以至影响他自己的一两代学生。科学与民主是不可分的。

      创新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我国安定团结的局面,从大的形势下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过去的20年是我国近代史上科技人员能够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好时期。这个可以连续进行研究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科技有重要发展的原因。科学研究还应该有适合于其特征的小环境,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当然也只能在深化改革中求得解决。除经费不足之外,还有队伍的建设、科学的管理,包括正确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科学规划和选择研究课题的问题。

      创新需要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科技工作者与国际的交流规模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收获也是巨大的。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必须了解世界科技的进展。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创新不管大小,只有世界水平的创新,而不存在国内领先的创新,要创新就要了解世界,加强国内外交流,欢迎一切新的经验和进步,只有充分地继承了前人的先进成果,才能做到创新。即使引进必要的新技术,也有二次创新的问题,即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交流并不是单向的,只有互惠才能推动和发展交流。谁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谁就会在交流中取得更大的益处。

      三

      创新的决定因素是人。邓小平同志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则是尊重科学,尊重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继承和发展;尊重人才是尊重、爱护和发挥有真才实学人的作用。本领的重要表现是创新,是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培养和造就的。不能想象一个不参与科学实践的人,能够有什么科学创新,或者去指导别人去创新。也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发现人才。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中国有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靠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品德,也是爱护和发挥人才作用的最应注意的方面。关心知识分子的疾苦,创造较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邓小平同志讲要做科学教育事业的后勤部长,其意义是深刻的。邓小平同志非常关心青年人的培养,要求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脱颖而出。杰出青年人才是在实践中、在所承担的重要工作中,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脱颖而出的;要挑重担,要勇于实践创新,要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向别人学习,尊重别人的劳动。而对他们的任何一个进步都应以极大的热情欢迎、鼓励和帮助,而不是求全责备,评头品足。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要有韧性,不能急于求成。领导也应有耐心,要容忍失败。要帮助他们“打天下”,而不是帮助他们“座天下”。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打下来的天下,才能坐得牢。而要打天下,就必须有“创新”的成就。对青年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教育。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是非常正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