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发展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未来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人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生活环境,要求人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那种传统的单纯做些重复性、模仿性工作的封闭型人才必然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成为当今世界教育追求的首要目标。 什么是创造性人才?从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性人才必然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造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即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创造能力属于智力的范畴,主要指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创造性人格属于个性范畴。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创造性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创造性人才来讲,基本的智力水平是必要的,但更重要是非智力因素。许多关于有成就的创造性人才的研究证明,在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而在诸非智力因素中,独立性处于重要的地位。如吉尔福特提出创造性人才在人格上有8个特点,其中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高度自觉性和独立性”。日本心理学家就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曾对日本160名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进行调查,也发现他们个有鲜明的独立倾向和独创精神,凡事有主见(注: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我国的一些创造力的研究者也认为,独立性强是创造个性的主要特点之一(注:周昌忠:《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注:杨仲明:《创造心理学入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特别是在当前探讨创造性教育中,有些学者明确提出,独立性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本条件(注:冷余生:《论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条件》,《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总之,独立性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公认。 既然独立性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那么培养独立性人格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独立性的标题问题,即什么样的人才是具有独立性的人,这是教育者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一 独立性人格特征的基本内涵 独立性应该包含三方面含义:自立(即自我依靠,相对于依赖)、自制(即自我控制,相对于任性)和自主(即自我坚持,相对于从众)。 自立:相对于自立的依赖性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在6个月左右的时候,孩子就出现了对母亲的依恋情感,并以一种最原始的方法(哭)来表达这种情感。母亲离开会引起孩子的哭闹,而母亲的出现会起到镇静作用。这种依恋是儿童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早期依恋情感得不到满足的孩子,社会性发展将存在严重问题。但这种依赖性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如果儿童的依赖性不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就可能成为一种依赖性人格,在其行为中,就会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的依赖,缺少自我依靠的能力。可想而知,作为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如果缺乏自我依靠的能力,事事依靠别人,离开别人的帮助就束手无策,这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因此,自立应该是独立性人格的最基本特征。自立在儿童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制(自我控制):就是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具有独立性人格的不可缺少的特征,一定水平的自制是独立性发展的必要方面。自我控制反映的是独立性的社会标准。因为,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无原则的独立,独立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独立。不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创造性活动中都需要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完全的为所欲为。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清楚的。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就不能说是真正的独立的个体。因为,独立是有社会条件的。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不可能离群索居,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遵从一定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是必然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某些时候,个体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去行动。这两种情况下,都需要个体有适当的从众性,而不能完全独立。而能够恰当地表现这种从众性的个体,即恰当表现独立性的人,应该是具有更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力的人。有人可能认为,自我控制会影响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其实不然,高创造性人才是具有高自我控制能力的、意志坚强的人,遇到困难百折不回。在高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人格特征。这种能力保证了个体产生稳定的心境,使心的能量,心的活力充分发挥,成为创造活动的动力。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阻碍,仍具有很强的忍受力。这种品质是高创造性人才发展的必要条件。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第8个特点就是“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但在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时,必须绝对避免以往教育的误区,即顺从听话就是好孩子。这样的教育必将会扼杀创造性人才。我们这里讲的自我控制是个人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有自己独立分析、判断的合理的自我控制。自制在儿童发展中的表现是,能够按照外界或者自身内在的要求,或为了更大的利益或满足,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自主:是指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影响时,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自主性是独立性人格的最核心特征,也是独立性培养的最终目的。自主的反面就是从众,即屈从于外界影响和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自主之所以在独立性中占有核心的地位,主要是由于人作为社会的个体,生活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外来的影响,作为独立的个体不仅仅要求能够自我依靠,更重要的是在面临外界影响和压力时,能够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独立的个体。自主是独立性发展的最高表现,也是独立性发展的最终目标。自主在儿童发展中的表现是,不再把成人的话当作“圣旨”,而是有自己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跟成人讨论、辩论。但并不是任何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屈服于群体压力的人都可以称为“自主”的人,如常见的“违拗”现象,本质上反映的还是从众性。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事实是,对这个个体最有权威的参照群体是另一个有不同准则和价值观的群体。如青少年对父母的违拗,往往与同龄人集体内部的那种从众性结合在一起。而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的意见一般则不会从群体立场出发,而是自己独立决定的。因此,自主相对于自立与自制来说。对个体的心理水平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