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永红(1967-),女,湖北省江陵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黄天元 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教师评价研究作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首要环节,其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有:不同功能类型的评价常常被混用;教学效能评价仍然占主导地位;评价内容结构不明确;评价内容的理论依据不足;过度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等。教师评价研究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其发展表现出一个基本趋势:更加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并且更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过程和工作中的主动性等方面。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3)01-0130-07

      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中发挥作用,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合理有效的教师管理制度的建立。教师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而教师评价研究是建立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方面和首要环节。

      一、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

      自从有教师以来,教师就一直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评价。但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却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产生。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教学本身过于复杂,“即使在非常具体的课堂背景下,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在影响优秀学生的学习上,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理想的角色”(Shinkfield,A.J.,&Stufflebeam,D.L.,1995)[1](P9);二是在传统观念上,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应该对自己的学习好坏负责。

      在很长时间以来,教师一直被置于一个专业工作者的地位上,虽然教师的专业性不像律师、医生那样强,教师也不像律师、医生那样有社会地位,但它仍然是一种相对自治的专业性职业。长期以来,教育领域的这种专业自治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教师也没有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从20世纪中叶以来,正式的教师评价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我国的教师评价开始于60年代,但直到80年代以后才有比较正式的评价。

      教师评价研究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公众对教育质量的关注。教育在个人成长和未来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寻求接受平等教育的同时,人们对教育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众要求对教育的质量有所了解和控制。了解教育质量的首要方法,就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公众认为他们有权力知道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的质量,在这种要求下,教师教学的质量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2.国家和政府对教育质量的关注最终落脚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上。在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为了争夺国家在世界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领先地位,相继开展了此起彼伏的教育改革运动。最初的教育改革运动均集中在基础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方面,而后则逐渐落脚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上。以美国为例,自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来,又相继发表了《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等纲领性的基础教育改革文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最终落实在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上,一些以师范教育改革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也纷纷出笼,如1985年的《变革师范教育的呼吁》、1986年的《卡内基报告》和《霍姆斯报告书》等。这些报告对美国教师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强调要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质量。要提高教师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地位。在许多国家,教师评价被作为一种规章制度,甚至被作为一种法律写进有关的法案中。教师评价成为国家和政府了解师资队伍状况,监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

      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了素质教育的改革。最初改革重点也是针对课程和教学计划的,直到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后,教师在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才开始引起政府的重视,此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来强调教师的作用,如1993年10月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要实行教师证书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以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1995年3月颁布的《教育法》规定,“有合格的教师”是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所必备的四个基本条件之一;1998年12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跨世纪园丁工程》强调了提高教师基本学历、加强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和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等工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1999年6月,国务院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表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3.教学中对学生角色地位的重视。从20世纪中叶开始,传统的教师地位观念开始受到实践的挑战,教师是知识权威的信条被打破,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有关教学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观念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自主选择以及自我学习等方面。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的帮助者、辅导者。

      4.工业组织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对教育的影响。在20世纪初,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工业组织管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霍桑实验后,人的管理问题成为工业领域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学被看作是一种生产过程,学生被看成是一种产品,研究者关注教育的功效(teacher efflciency),强调对教师工作过程的监控,而监控的手段则采用了教师评价。对教师功效的评价主要涉及到教学的技术、教师的人格特征、职业态度及课堂的教学与管理等方面。这种观念对教师研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过程——产品”的研究模式仍然在教师研究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影响着教师研究的结论。[2]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教师评价运动开始发展,教师被公众、教育部门、以及学生本人评价,成为非常自然的事情。

      二、教师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