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不等于肯定

作 者:
吴炫 

作者简介:
吴炫(1960-),男,江苏南京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000

原文出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否定中不包含肯定,审美不等于肯定,否定与肯定不同而并立,是否定主义美学的基本观念之一。传统美学中的“肯定”不能区分材料与性质的不同质、认同与创造的不同质,而审美由于是摆脱依附、循环与认同的状态,所以审美作为特殊的价值追求,不能被解释为肯定。关键是:审美的超越性其性质在于“离开”而不是“克服”,所以审美不是优于非审美,美感也不是优于快感,而是两者不同而并立形成当代完整人格。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2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425(2002)01-0051-06

      一、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在何种意义上来界定“肯定”,是否定主义美学必须回答的另一个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肯定”是作为与否定意思相反的范畴出现的,而我既然是在本体意义上来界定“否定”,将否定等于存在,那么我也只能在本体意义上来界定“肯定”,将“肯定”与“不存在”相联系。其具体含义就是对他人的接受、认同和模仿。“肯定”被赋予“不否定的意思”,自然就与“否定中包含肯定”风马牛不相及。由于“否定”本身就是在对肯定的“离开”中才成为可能的,否定本身就是对肯定的否定,那么“否定中包含肯定”这一传统对否定和肯定的关系的理解,在本体论上就是难以成立的。

      对“本体性否定”缺乏深入领会的人,可能会从否定所依据的出发点上来理解否定对自身的首肯,并把这作为“否定中毕竟包含肯定”的一个似乎是有力的证据。尤其是,当人们用黑格尔辩证法意义上的“否定与肯定”,来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很多矛盾运动现象时(而且用黑格尔的辩证法也的确可以解释很多现象),这种误解确实容易发生。但是我想说的是,由于黑格尔的本体论没有摆脱外在于人的“实体”和外在于人的“主体”的局限,由于“实体与主体的统一”被理解为绝对精神自身的矛盾运动,这样,“否定与肯定”这两个范畴就一直没有得到与人的存在与价值密切相关的界定。而“否定即存在”的意思,就是将黑格尔的事物运动的一个环节、一个方法的“否定”,上升到黑格尔触及不到的层次:一个人在否定冲动中尽管包涵着对存在的体验,但由于否定的地位上升了,这种肯定就成为否定的逻辑起点而不能与否定并列,并且也区别于事物运动的一个环节的“肯定”。也可说肯定在此已被改造为本体性否定的有机组成,或干脆说就是否定本身。如果把这种内含于否定的“肯定”在黑格尔的意义上理解为“否定什么就是肯定什么”,我们就无形中将这不可分割的否定分裂成“否定”与“肯定”两个范畴,并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意义上来理解了否定和肯定,从而将否定作为肯定的方式,或将肯定作为否定的方式。我们会说“否定他人的时候是在肯定自己”,“否定自己的时候就是肯定他人”,但在我看来,“否定”在此由于只具有方式的意义,那么否定他人的时候就不一定是在肯定自己的存在——如果一个人用他人的思想来否定另一个他人的思想,他就不是在存在中,也就不在否定中;反过来,由于“否定自己的时候就是在肯定他人”已不能导向属于自己的存在,所以这个“否定自己”在我这里也不能被称之为本体性否定;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人不断地“否定自己”,很可能只是在不断“替换”他人的思想。也因为此我们可以说,否定学中的“否定中包含肯定”其实指的是自身:否定肯定的就是否定自身。在否定中不会肯定除否定以外的其他什么东西,也就是说不会肯定除否定以外的一切既定的原理、公式、准则、思想、艺术……否定的这种本体性特质,会使我们说出“否定中包含肯定”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话,最起码这样的话已属于概念上的偷换。

      “否定中包含肯定”的第二种情况则来源于否定对以往材料的利用之误解。在自然辩证法中,否定对以往材料的利用,文化对传统的继承,的确可以理解为是“否定中包含肯定”。如麦粒无论是被麦芽所否定还是被机器碾碎所否定,都没有改变其物质性的自然性内涵——否定在此是形态、数的变化,而肯定则意味着性质上的没有改变,否定在此是非存在性的,它们共同构成自然辩证运动的性质。以此类推,可以得出存在意义上的“本体性否定”不包含肯定的看法,就是指否定对以往任何一种已成为共在的存在(体系、性质),都是将其材料化之后赋予自己的性质和理解。这样,在否定中看似有对以往思想的承接,其实都是在材料意义上的承接,使这些材料在新的存在中体现出新的性质和功能。如此一来,这种对以往存在的材料意义上的承接就不能称之为是肯定或否定中的肯定,而本身就是由否定的使命和性质所决定的。

      这不但意味着“否定中的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且还意味“否定一切”和“肯定一切”同样是不可能的,其提法也是不符合否定主义逻辑的。在否定主义看来,“否定一切”如果解释为否定者在性质上和材料上将过去的一切抛弃掉,那么他自己的材料无疑要靠上帝恩赐才成为可能。但“否定一切”这个概念之所以在辩证法那里遭到痛斥,正是因为辩证的方法论本身就是将肯定的结果作为方法看待,并将对过去存在的材料性利用也看作是肯定的结果。而在现实的行为中,一个“否定一切”的人背后往往又是“肯定一切”的,否则在否定一切的行为中他就失去了使他这样做的支撑点。这也是我不把那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行为称为“本体性否定”的道理。或者说“否定一切”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肯定一切”。反过来,如果肯定是在性质上而不是材料上对他人的认同,那么事实上也就没有什么“肯定一切”这个概念。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否“肯定”还区分材料意义上或性质意义上这样两种?这显然是将“肯定”没有予以本体论赋值、仅仅在方法上理解的结果。因为既然是“肯定”,也就没有什么还不属于肯定——材料的扬弃与否都不能决定是肯定还是否定,材料的扬弃也就是中性的了。本体性否定利用以往和他人的材料依然是否定,本体性肯定抛弃他人和以往的材料也依然是肯定。

      简言之,否定中既然不包含肯定,否定对自己的“肯定”既然不能解释为肯定,否定对自己的“肯定”既然只是“否定”自身的逻辑起点,我们就可以把这个逻辑起点理解为“美”。“美”既然只能在否定之中,否定者对美的体验既然使否定成为可能,那么否定冲动者对美的体验也就不能被解释为是肯定,审美和肯定也就在原则上应该予以区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