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已经对文学研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是迎头对应文化研究的挑战,而又运用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路径进入文学的明智选择。文化身份的命题是在后殖民理论的平台上被提出,并被移用到文学研究中来的。文化身份研究从文艺美学来说,是肯定主体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存在合理性的,从文学研究的外延来说,是语境式研究和文本式研究相结合的。因此可以融合进社会学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原型批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等诸多文学研究方法,可以融文学的背景研究和文学的文本研究为一体。 本专题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王宁教授的《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准确地描述了全球性文化研究对文学形成的挑战,并且充满信心地指出,引入文化身份问题,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王宁还提出在引入文化身份研究中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如果将王宁教授的论文看作是一种呼唤,那么,王一川教授的《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刘俐俐教授的《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乔以钢教授的《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则是对这一呼唤的回应。我们惊喜地发现,王一川和刘俐俐两位教授的论文,以自觉的身份意识,深入地对四个文学文本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则是全球化过程文学作品里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体验,透视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中的潜在意义。乔以钢教授的论文从人们习焉不察的文化现象中,提出女性写作中所存在的文化悖论,其实质是女性诉求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冲突。 三位教授对王宁教授呼唤的回应,不仅是本体论的,也就是总结和论证了一些此前所没有发观的规律,同时又是方法论的,是对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的一次成功的实践,开辟出了一些可能的研究路径。这是极其实在的对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建构的努力。这组论文还在对论题充分阐释的同时,描述了一些今后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的生长点,这是极令人可喜的。 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不是对大的文化研究的俯就,也不是视而不见式的回避,而是正视现实,选择对策,另辟蹊径。这样的研究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在这个题目下可作的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