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再论教育的出发点问题[1]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11(2002)04-0003-10

      一

      “出发点”是个多义词,这里说的出发点的含义主要是指观察、研究教育问题的理论依据,是一种教育思想学说的立论的理论起点。教育的立论是“以人为本”还是“育人为本”,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起点,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理论基础,为教育立论的出发点,为观察、评价教育的方法论。具体说来,教育的最终理念,就是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展现,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了自由。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上,“人”高于自然和社会,一切为了“人”自身;在国家、群体、个人的关系上,“个人”高于国家、群体、个人至上,自我本位,自我自由,自我尊严至上。

      “育人为本”是另一个概念,是说教育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科学是研究揭示培养人的规律的学问。“育人为本”最核心的是“教育”。从社会发展上说,教育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所设计的一种文化形式;从人的发展上说,教育是对人的素质发展所作价值限定,也就是根据教育者的需求限定人发展的方向、内容和发展的水平。所以“育人为本”实质是社会需求为本。“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哪怕这种人在身心发展上是畸形的,哪怕这种人在德、智、体发展上是片面的,哪怕这种人在知识、技能、才能上发展是偏废的,但它也是“育人”的结果。它不是从人的发展出发而是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试看,今天的“专才”、“竞技高手”、“演艺大师”、“工匠大师”……不都是我们按照一定方向选择一定的内容和组织,进行教育的结果吗。若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不也是以牺牲它方面的发展为代价,而才获得自己这一方面的特殊发展吗。

      二

      当前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潮很是“兴时”,这类的主张频频出现在教育刊物上,如有人撰文标题直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有人提出“当前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就是:人的发展”,有人提出教育哲学的精神旨归“应该并且也可能使日益远离人的终极关怀,处于工具理性主义的当下的教育回归于‘人’,回归于‘人’的健全的人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应是中国教育理念的归宿。有人提出“创新教育应围绕对孩子保护天性、弘扬个性、完善人性这12个字展开”,还有人在当今发行50万册最“时髦”的一册书中,提出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有人提出“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孩子的全部才能解放出来。”更有人提出新世纪崭新教育模式的“一个总目标,让每个公民的聪明才智与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当前的一切改革、一切探索、一切实验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有人提出:“应试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恢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等等。[2]

      为了说明教育的出发点、立足点或立论的理论基础或价值取向能否“以人为本”,想结合“人本”教育主张的4个方面,分别谈点看法。

      1.教育能以“人的潜能”充分自由发展为立论的依据吗?

      有人说,“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不远的将来,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将在世界诞生”,而这种崭新的模式是围绕着“一个总目标:让每个公民的聪明才智与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并说:“当前的一切改革、一切探索、一切实验都是为了这个目标”,都是为了“改变与工业生产相适应的至今还在被人应用着的教育模式”。[3]

      大家知道,人的物种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无限的可能性,大脑140亿神经细胞,使人成为万物之灵。“潜能”的无限性可以使人成为全才,但生命的有限性与成长期的有限性,只能使人得到有限的发展;而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与客观需求,只能使人得到单方面的、片面的、甚至畸形的发展。教育其实就是对人的发展作出的价值限定。所谓“价值限定”,就是根据教育主体的需求,限定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得以发展(如身体与心理的、知识技能与思想品格的),同时又使人的大部分“潜能”不得不处于“荒芜”的状态。所以,也可以说“教育”是分割了人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扼杀了人的“潜能”的大部可能性发展。所以,就人“潜能”发展的可能与现实性来,有限的发展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说是长久的、永恒的。任何情况下(时空条件)也不可能使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育的现实永远是生活现实的写照,现实总是有限的、有陷的、不美的、充满矛盾的;而想象中的教育总是在憧憬之中,憧憬中的教育是完满的、纯真的、无矛盾的。现实与希望不同,希望与冥想更不同。使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只能是一种空想。“为了儿童的一切”的口号,可能是虔诚的,但它是虚幻的、渺茫的,而对现实的教育又是有害的。

      为了实现“人的潜能”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将现在的教育模式贬为工业大生产的模式在教育上的应用,说什么“学校如同工厂,班级如同车间,从小学到大学是一条流水线,课程、大纲、教材是生产的规格,教师是操作工,学生则是材料,从六岁进入流水线,经过一道道切、削、磨、刨,最后成为合格的产品,然后输入社会。”“……不知多少有才华的人才,在标准化、同步化的教育过程中被扼杀在摇篮里了”[4],于是就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新模式——即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新模式:“未来教育将是多元的、多样的、灵活的体系,就像一个物品丰富的超级市场,各种教育服务一应俱全,想学什么,自己选。”[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