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面临的困惑及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大龙 丁学东 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科室 (张家港 215600)

原文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的是课程改革的重大转变,表现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而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然而,这种课程政策是否能够有效落实,这对广大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就课程改革面临的艰巨性及如何应对,阐述几点认识。

      一、三大困惑

      1.开大会、发文件、下行政命令,课程改革有“两化”。

      课程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是艰辛的,成功的实施方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观念上、实施策略上、具体方法上加以变革和统筹。因此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实施的复杂性,考虑来自多方面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采取切实的措施为实施作好充分准备。在广大校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还没有完全转变,面向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全员培训尚未到位的情况下,若简单地以行政命令式的手段,匆匆上马,仓促上阵,通过开会、发文等手段,实现旧课程体系到新课程体系的转换,必然会使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停留于课表的重新排定,课时的加加减减,从而脱离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造成课程改革的“形式化”,教学管理的“无序化”。

      2.明里说,暗里做,被动应付,教育部门有“两怕”。

      理念的创新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学科的综合性与选择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实情境,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首先要理解这些理念,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这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在一些地方,尤其是教育改革不够深入的农村学校,办学基础设施较薄弱,师资不配套,管理较落后,固守着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理念,使教育部门面临着“两怕”,即一怕改革开头易,长期坚持难;二怕条件跟不上,家长不买账。

      3.重知识,重传授,因循守旧,学生教师有“两难”。

      任何好的课程方案,没有教师的合作和努力,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以往人们将教师仅看作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现代课程论希望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他们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实施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因此,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不但将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将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而且,整个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将更趋向于民主、灵活和开放。对于一个习惯了填鸭式教学“张嘴等食”的学生来说,对于一个习惯了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师来说,一旦让其“主动觅食”,一旦让其“解开镣铐”,必然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课程改革,对学生和教师而言会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改革初期,学生和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难,即改变传统的学与教的行为,适应新课程标准难;突破传统的教学时空,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难。

      二、三点思考

      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教师摆脱困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尽快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首要条件。

      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广大教师,要使课程改革的规划、方案、目标、措施落到实处,最主要的是把教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和调动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其前提和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转变观念的途径有很多,培训必不可少,要通过多级多元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课程和教学已不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课堂教学不再由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应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教学不再是只重结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示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学不再重教书轻育人,而是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培植好典型,做好示范,使广大教师有据可循,有样可学。

      2.尽快建构与新课程相一致的评价机制,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向,实施时除更新教学观念外,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教学制度必须重建,管理制度必须跟进;对于学校来说,意味着重建规则、重建组织(包括学校机构、学生组织)、改革时空管理、重建物质文化、重组教育资源等。而在所有配套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亟待摆上首要议事日程并先行一步的是评价机制的重建。

      评价机制对教师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的教育过程,其本身是一种以外部因素激励为主的目的性行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教育人才市场的逐步完善,获取良好的发展取向已成为教师重要的决策目标。由于成就评审对教师具有重要的信号功能,因此要尽快使评价机制对教师的价值取向形成正向强化。只有尽快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评估机制,并体现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使考核全面化、过程化和科学化,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3.尽快创设与新课程相和谐的教育环境,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可靠保证。

      教育环境简言之,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课程改革最明显的标志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课时由固定转为弹性,使学校由封闭转为开放,使师生关系和教育评价由单一变为多元,所有这一切转变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与新课程相和谐的教育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