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2;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02)02-0003-04 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似乎不言自明,但涉及到对人自身以及教育真谛的理解就不一样了,它需要一番研究与探讨。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讨论: 一、“人”字形教育含义的全面表述——二元分解与静态剖析 有位心理学家提出关于“人”字形的结构理论,这一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教育新理论,它以“人”字形的象征为依据,勾画了一个全面育人图解。他认为:“就像‘人’字是一撇一捺组成的,人也可大致分为有形和无形两部分:物质载体和上层建筑,或者说硬件和软件。育人就要从这两大方面着手。有形的部分主要指身体,即体形、体态和体能。人无形的那一部分,或者说是软件,包括智能、性情和道德”,“智能可以分为实能和潜能”。他批评“我们的教育在忽略了一部分实能的同时,更加忽略的是潜能。表面上我们很重视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只注重认知能力中的低层次部分。应试教育‘试’出来的学生是这部分能力强的人,而分析、综合、评价等内容,不考不学也不教”。他还认为:“另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内容就是道德。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都是危险的。”在报导这一信息时,其副标题为“心理学家提出教育新理论”,主标题为“图解一个‘人’,左右莫失衡”,它旨在实施全面育人。 (《扬子晚报》1999年8月3日)这一“人”字结构理论确实引人深思。然而,进一步从新世纪的教育文化视野来剖析,这种左右二分的平面结构的静态分析,尚难以说明人与教育的丰富性,更不易揭示教育的深层含义与真谛。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检验和充实。 二、“人”字形教育含义的深层把握——活动生成与动态剖析 中国文字的特点有形与意两个方面,有趣的是“人”字从“形”的方面说是最简单的结构,而从“意”的方面来说却是最深刻而又最不容易把握的,几乎成了斯蒂克芬之谜。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人类文明史上,从文化角度说,人在留下子真善美业绩的同时也留下了假丑恶的劣绩。难怪早期的基督教神学就有把人看成“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之说。 应该说人类总是追求光明与幸福的,教育文化学、人类学把人称之为“文化的物种”,是“智慧的动物”,相信人是可以教育的,教育使人日益成其为人。《西方哲理漫话》提供了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有何不同?答:正如活着的不同于死的。人生时不具有的东西,长大以后所需要的东西,全部由教育赐予。”这样,人成了教育的对象,而教师的职能则应当是传承、创新文化,播种人类智慧。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能领悟到教师“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智慧的化身。小学是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就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蒙童的智慧,让他们一天比一天聪明,一年比一年开窍!”“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从开启智慧的角度来说,把学生越教越聪明的教师是个好教师。”[1] 现在让我们试从人的精神发展教育链来解读人的发展与教育的真谛。众所周知,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把教育的发展主题从应付外界的物质生活转向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从原初的“知识本位”(20~30年代)、“能力本位”(60年代后期)提升到“人本位”的教育。当代由于国际合作与理解教育迅速发展,正在突破“人类中心论”,从而把人道主义原则延伸到自然界。为了人类更加长远的利益,强调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生态伦理突出了,人类也自然更加关注自身精神世界的发展,教育对这一发展趋势理应作出反映。为此,我在这里以“人”字的解读,提出“人的精神发展教育链”这一命题。它可以大致表述为以走进“人”心为前提,以“人格”教育为起点,以“人道化”教育为基础,进行“人生”价值教育,以唤醒“人”的生命觉醒,最终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这一人的精神发展教育链可以简约表述为:“人心—人格—人道—人生—人的价值”链,学做真人是根本。在实际工作中,常有人把“人格”的塑造看作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标。然而,在现实中实际教育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的精神教育链的运行机制来看,把“人格”链的环节绝对化,却忽略了其他链环节的作用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因为人的精神发展链是整体性的,它又是在教育实践中动态生成的;链的诸环节相互制约、互促互生,孤立地强调或忽视任何一个环节的作用都是不适当的。诸如“人道化”的环节,一旦教育失去了“人道化”的基础,要达成完满的人格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人道是为人的,每个学生都是人,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都应该是人道主义对象,这里的关键是我们教师的观念问题。[2]人道主义的概念原本涉及伦理学与社会学、政治学诸方面,至今种种关于人的本质、使命、价值以及个性发展的思潮和理论都是题中之义。[3]长期以来,人道主义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科学与实践的重要方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当真正实践崇高的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儿童的平等教育权,以“仁爱”之心关爱青少年儿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应当从布卢姆“掌握学习”的思想实践中受到鼓舞,他是一位很有人道主义意识的心理学家。布卢姆首先确认失败不是教育的必然结果,每个学生都有能力掌握任何学习内容。第二,学习能力的差异是由个人的学习速度造成的,而与期望个人能获得的学业水平无关。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体现布卢姆的科学论断并不乏实例。然而我们的学校基础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却也出现了一股非教育的、反人道化教育的逆流。请看下列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