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学”是“科举考试学”的简称。而本文的“考试学”指的是考试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随着“科举考试学”的形成与发展,它与考试学的关系问题也就凸显出来。对此,有必要对它与考试学的关系作些理论上的探讨,以进一步深化对“科举考试学”以及考试学的认识。 一、两个概念的提出在目的意义上的求同与存异 (一)就求同的方面看。科举学与考试学两个概念的提出,皆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即它们的提出都是着眼于建立一个新的学科体系,并力图使学科研究走向理论化与系统化,更好地为现实的考试与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科举学与考试学的提出,都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因为很长时期以来“中国载籍言及考试者,几乎无书无之”,但缺乏全面系统的考试理论。 科举学是1992年厦门大学高教所刘海峰教授首倡的(注:刘海峰:《科举学刍议》,《厦门大学学报》,1992(4)。)。科举学因“科举制”名“学”,科举制是科举学的特定内涵。它“不仅仅是考试,但却是以考试为核心的,各种各样的制度规定和读书备考、出身授官都是围绕考试这个核心进行的”(注:刘海峰:《科举学发凡》,《厦门大学学报》,1994(1),第65页。)。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科举考试史,实际上讲的就是何时考、何地考、何人考、如何考、考什么、有何考事的历史。在20世纪,科举研究大致经过了世纪初的唾弃,世纪中的清理与批评、世纪末的重视与反思三个阶段;90年代初,在国内外学者多学科多视角零散、分散研究科举的情况下,科举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科举研究新阶段的来临,即科举研究开始走向理论化与系统化之路,且研究开始注重为现实考试服务。 考试学这个命题是华中师大教科院廖平胜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来的。1988年他与另外两位学者还出版了《考试学》专著(华中师大出版社),对考试基础理论及学科建设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力图使考试有更加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考试理论,一般而言大体包括三个部分:(1)考试社会学,主要探讨考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关系;(2)考试认识论,主要探讨考试内部诸要素的关系,如命题、试卷编制、考试统计与测量等;(3)考试管理学,主要探讨考试管理的目标、职能、机构设置、法规建设以及方法与技术等。科举学与考试学的提出则都有致力于此的目的。 现行考试活动离不开考试学的理论指导,但也离不开科举学。因为科举作为中国古代一项以选拔官员为主旨的考试制度,它同时也具有教育考试性质,它是中国古代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现代各种考试制度“差不多都能在其复杂多样的形式和性质中找到自己的雏形,想要追溯自己的历史渊源,就不得不回到科举那里去”(注:郑若玲:《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关照》,《厦门大学学报》,2000(4),第90页。)。这里暂且不论科举学与考试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差别与相似之处,单以现实的考试实践即可说明。 先说高考。除了选拔目的不同,高考与科举同为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都是社会的分流制度,都为国家举办的权威性考试,一定意义上都导向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甚至时人关注的高考焦点问题也都与科举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关于高考的存废之争、高考竞争与“减负”、高考改革中的系列两难问题,等等。它们的解决,如果联系科举历史,就不难明白:高考不能被轻言废除,只要国家需要对人才进行“选拔”或者“选择”,只要知识还是整个或全部教育的基础,“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尽管它仍有弊端,甚至伴随着悲剧或丑恶现象,但这比以父母的身份、财力、权力、社会关系等为标准的“推荐”来,考试仍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选才制度。历史与现代测量等理论还同样表明,“考试这种方法有它固有的局限性,因为学生的学习和素质发展得怎么样,最终要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无论怎样改进考试,也不能完全克服其局限性。同时,在教育领域中,由于教学内容基本是已经确认的东西,运用以一斑窥全豹的原理,用考试的办法,来代替实践的检验,它用的时间短,收效快,结果确定。在这个意义上它还优于实践的检验,这是考试的合理性和存在的科学依据”(注: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北京师范师大学学报》,2001(5),第73页。)。关于高考竞争与“减负”问题。历史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在马克思所言的人对物的依赖的现阶段,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时代,现在的“学而优则富”的思想与科举时代“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深入人心的观念有着同样的“魔力”,高考竞争实质是社会竞争的“缩影”。至于真正的“减负”,在竞争的情况下,则只能依靠社会的进步,教育资源的增加,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教师水平的逐步稳步提高,从而教育者更有利于按“教育内部规律即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办事。这是教育历史前进的方向。说到“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诸如统一考试与考查品行的矛盾,统一考试与选拔专才的矛盾,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保持难度与减轻负担的矛盾,科举与高考历史显示的解决之道是,“只能在兼顾两端的情况下求得相对的平衡”(注: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0(3),第38页。)。 再说自考。中国建立高教自考制度是世界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但据学者的研究,自考包含的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三个要素,自考者的年龄与考试内容,自学与助考的风气,考试的开放性、权威性和考教分离等特点,所有这些都反映出“高教自学考试在一定意义上有如古代科举”(注:刘海峰:《科举:中国古代的高教自学考试》,《高教自学考试》,1998(1)。)。这样,研究科举就可为高教自考提供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