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与生活的“二重变奏”

作 者:

作者简介:
靖国平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原文出处: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教育原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是一个美妙的字眼,它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最为关切、最为明了的概括。人的生活是一种不同于动物的存在方式。动物是在其求生本能的驱使下习惯性或一贯性地存活着,动物的生存虽具有“进化”意义却鲜有“发展”意义。人是在意义世界中,或是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发展性地成长着、完善着。生存同样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但人却总是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不断地摆脱和超越自然生命、个体生命对人的框限,积极地追求更为丰富、更加完美、更加符合人的理想的生活样式。生活这个概念表明人们存在的样式抑或状态,但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却是人言人殊、各式各样的,如同“万花筒”或者“灌木丛”。正因人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信条、价值和态度,当然更由于人的生活条件、境遇和机遇的不同,人的生活世界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和千姿百态。那么生活究竟是什么呢?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给出了一种富有启发意义的解答。在杜威看来,“生活”这个术语表示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它具体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1](3)显然,杜威关于“生活”的理解,既显得包罗万象和杂乱无章,同时又具有海纳百川、九九归一的特性,这个“一”便是人生经验。

      “经验”(experience)是我们解读杜威哲学思想及其教育主张的一个关键词。在杜威等实用主义者那里,“经验”包含着人对事物的“经历”以及在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经验能力”这样两个部分。经验是一种实际的效果与功能,它意味着一个人曾经“做过”并且“会做”某件事或者某类事,同时对该件(类)事物拥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依据人的主客观二元世界,“经验”可分为内部经验和外部经验。内部经验意味着人对事物的内在体验、感受、困惑、反省、领悟等,内部经验是客观事物在个体身上的迁移、内化、转化和构建;外部经验意味着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理解、选择、交往、探索、实践、创造等,外部经验既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是主客体相互过渡的条件。人的内部经验与外部经验总是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的,生活的关键在于保持两种经验之间的适度平衡。“生活”的本质在于人生的经验,人生经验的意义在于人不断地去面对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生活着,实际上意味着人“向经验”、“为经验”和“在经验之中”生活着,人的经验的丰富、充裕意味着人的一生的富有、充实。因此,“经验能力”可谓人的第二种“生命力”(相对于自然生命力而言),人的成长史也可以说是人的经验的累积与更新的历史。人在经验中或成功或失败,或喜悦或悲哀,但人总是在经验中成长和成熟的。缺乏经验的成长如同缺钙抑或贫血的生长,缺乏经验的人生总显得不完整、不成熟、或有重大缺失。

      在杜威那里,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教育与人的生活、与人生经验之间具有同质性。教育就是在生活之中促成人的“生长”,而生长就是人生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种改组或改造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循此而论,教育可谓发端于保存与更新人类生活经验的自然需要。人类教育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为了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保存与更新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尽管在人类的早期,教育是低级的(即是原始的、非正式、非正规的),生活也是低等的(即主要是维持人的自然生命的生存),但此时的教育却是生活的有机构成,是维系人生经验的直接途径与手段。原始形态的教育混迹于社会生活之中,没有也不可能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它与人的生活和人生经验是直接同一的。这种“同一性”既能说明原始教育之于教育的“原始性”,同时也能说明原始教育之于教育的“本体性”。

      人类教育具有了生活的品质和经验的品性,获得了一种“可能生活”的含义,教育才真正具有了“社会”的意义。教育在它最广泛的意义上使人的生活在社会中延续和推进。因此,保持与更新人的生活和人生经验(包括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是连接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教育与社会之间原本没有直接的关联,教育原本并不直接归属于社会,它属于人的生活世界。或者说,它通过服务于人的生活世界而达到服务于社会,这显然是一个自然的和必然的过程。教育如若不能为人的生活、为人生意义服务,如何可能做到为社会服务?即使可能的话,那也只能是以扭曲人的需要、人的意志和人的目的的方式,去迎合一种“非人性化”和“非生命化”社会的需要。社会总是属于人和为了人的社会,社会并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的生活的主宰,“社会只是生活的必要手段,生活本身的质量才是生活的目的”。[2]社会必须服务于人的生活和人的幸福,教育必须帮助人过更实际、更文明、更有意义的生活。我们习以为常并奉为经典的教育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实并不完善。严格地讲,它只讲到或者讲对了一半。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培养人的主体性生活经验与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的活动”。教育关注人即关注人的可能生活,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应该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道”(梁漱溟语)。

      教育在本质上是培育人的主体性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的活动,意味着教育需要努力保持与更新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教育与提升个体经验和人类经验是直接同一的。正如杜威所指出的:一切教育应该建立在儿童的经验之上,教育即经验连续不断地改组或改造。当然,教育需要引导、整理、改造和提升儿童的经验,这既是教育的哲学基础,又是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但教育决不能在儿童的经验之外另起炉灶,搞一套超越儿童经验、甚至是逆反儿童经验的东西,并将这套东西用权威、死板、划一、利诱、强制等手段灌输给他们。另外,在现代汉语中,生活的基本涵义是指:“人的各种活动”,“人或事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因此,人的“教育”、“生活”、“经验”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也许可以这样来理解,教育在生活中,生活在经验中,经验在活动中。正如杜威所指明的那样:“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已经有热切的和激动的活动。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的东西,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1](46)一切生活都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一切经验都是在活动中累积与更新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动作”(action),一种“做”(doing),一种“实践”(practice)。教育即生活、即经验,意味着教育即活动。教育活动是人在其中的活动,是主体的、尤其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活动。因而教育的旨归就是提升人的主体性生活、主体性经验和主体性活动的能力与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