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2)01-0113-04 一、批判:教师的批判精神 批判,在我国历史上曾一度被作为纯政治性的概念而被简单等同于敌意、抛弃和彻底的否定,而让人退避三舍。这与批判的原意相去甚远,也与“批判哲学”所言“批判”的丰厚内涵相距甚远。从词源上看,批判一词来自于希腊词,Kritik,有“划分”“审查”“鉴定”多种意思,带有浓厚的学术探究气息。康德批判哲学所谓批判是在区分经验论、唯理论,划定它们各自的条件、范围、对象、评价功过利弊基础上的超越。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是辩证的批判,并不是对一切都说不,而是认为对每一给定的状况都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本质,以便能在它的局限和缺陷中,又在它的肯定中,对之予以说明,并在批判旧东西的过程中发现新东西。以霍克海默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倡导一种以反思和质疑为本质特征的批判意识。旨在协调社会生活中个体间的关系,协调个体与普通的观念和时代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的努力,又是某种追根溯源,以考察事物的基础,区分现象和本质从而真正理解事物的努力,目标在于追求“社会的合理状态”和“所有个人的幸福”。[1] 撇开其唯心与唯物之别,批判哲学所言批判具有一些共同之处,也因此构筑了“批判”一词的基本内涵:1.批判关涉价值。批判是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的批判,具有价值取向性。2.批判意味着反思。“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2]。也即是对认识主体自身的思维能力、思维过程、思维程序以及主体思维的凝结即知识、理论体系、逻辑建构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复思考。3.批判意味着对权威的反抗和否定。批判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发展的,没有什么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权威可言,他们敢于向权威置疑和挑战,对所谓的权威和真理进行独立的思考和价值评判。正是这种不崇拜任何东西的心理,批判者也勇于向自我提出置疑。批判也意味着自我批判。4.批判意味着创新。批判所具有的创新是在以反抗、否定、反思、质疑为基础的创新。若以手段、目的来谈它们之间关系的话,那么反抗、否定、反思、质疑只可称为是批判的手段、方法,创新才可称为它的本真和旨趣所在。如爱因斯坦通过批判地反思牛顿方程、洛仑滋理论、伽利略变换、麦克斯韦尔方程等一些基本物理学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广、狭义相对论。 批判精神则是指在批判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反思意识,对权威的反抗、否定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指从事批判活动的人切实地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对象,而不是指在批判的幌子下一味地重复自己毫无批判地接受下来的别人的思想。”[3]它集中体现了人的主体精神。教师的批判精神,重在批判精神,而教师只是批判精神的限定。教师的批判精神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判地思考教育思想观念 存在决定意识。教育思想观念作为一定时代、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客观需要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过境迁,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谓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在另一种社会背景下,可能就会成为落后的需要扬弃的东西。如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变迁,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杜威批判了他的传统教育理论和做法,提出了教学要合于社会生活的主张,探索了教学改革的途径,使教学研究和实际教学从传统的“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转到现代“儿童、活动、经验”三中心,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批判地分析课程教材 有学者把课程分为法定课程(国家、地方制定的课程)、师定课程(教师重构过的课程)两种,并提出了两种课程之间的四种关系:包容与被包容、基本吻合、部分吻合、基本分离[4]。而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即教师自主重构的师定课程极少,教师对教材缺乏批判地分析,法定课程与真正意义上的师定课程基本呈游离状态。按照诠释学的观点,课程教材不应被视为蓝本,而应是教师与之对话的“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过去的生活经验,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理解文本的“先见”,成就着教师对课程教材的独特理解;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鲜活的独立的灵魂与文本中的精神世界进行着沟通和交流,丰满着教师的精神、情感。在与“文本”对话中,教师反思着“文本”:以“逻格斯”中心主义原则编制的教材,是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语文教材中对“应用文”的强调,是否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之美的感受? (三)批判地研究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作为实现教育目的,传递教育内容的有效手段,与教育目的、内容构成了“手段——目的”关系,从而也决定了评判教育方法合理性的标准:合目的性,即手段为目的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相反。批判地研究教育方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存在的不具合理性的方法予以否定,批判。比如:对无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学生可接受水平,不顾教育效果如何,为使用某种方法而使用某种方法,方法不是为学生服务,而是学生为方法服务的“教育方法”异化现象的批判。另一方面,正如古人所言,“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教无定法”,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最佳的教育方法。正因如此,对尚且具有合理性的教育方法,具有批判精神的教师主动地探索、研究,以改进或创造出新的方法,使其更具有合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