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人类发展至今,还从未有一种媒体像计算机网络这样彻底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以媒体形式出现的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正日益介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从来就是唇齿相依,共同生存的。一种新技术成果的出现必然会伴随人文理念的相应改变。由于网络的出现,人们正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他们与外部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网络正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进了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一种新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就是伴随网络技术应运而产生的网络文化。 透过网络技术发展的表面可以发现,网络文化具有高科技的特征、民主性平等性的特征、自主性的特征。网络文化的高科技性能满足人类追求便捷与舒适的享受;网络文化的民主、平等性能满足人类追求自由的天性;网络文化的自主性能满足人类追求激发自我潜能的愿望。而这些恰恰是人性中最普遍、最本能的愿望。由此不难看出网络文化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其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个体的,独立的,自由的。这样的一种文化使得人性得到前所未有程度的张扬。 虽然网络文化刚刚开始形成,但是我们不难预料,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的壮大和蔓延将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并将会使人类的生存状态发生巨大改变,教育的传统基石也将被强烈地撼动。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人,自然会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文化理念的影响。因此师生的角色、形象、地位乃至心理状态都将发生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须重新予以审视和解读。 二、网络文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随着网络日益广泛地在教学中的运用,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文化随之将会改变师生之间长期以来缺乏自我、缺乏人性的“物—物”关系,形成“人—人”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知识的学习方面 在以“物—物”为基础的师生关系中,知识的传授方式与学习的方式带有强烈的工具主义色彩。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被动的,对立的。一方面,教师被动接受上面指派的教学任务而“照本宣科”,另一方面,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的学习兴趣被扼杀。知识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只不过是一种占有性的工具,而不是发展人的理智、思维的手段。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人的“自主”的权利,他们的关系被异化为“知识的传播工具”和“知识的接受工具”,并因此丧失了主体性和创造性。但是网络这种媒体一经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就动摇了以“物—物”为基础的知识传授方式和学习的方式,并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航者的教与学关系。 首先,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网络文化是种“以人为本”,强调“自我”的文化形态意识,所以这种思想意识会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而渗透到教师和学生的意识中去。一方面,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方式。近几年兴起的校园网、网校、远程教育及众多网站,使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的更加自主,更加个性化。由于网络上有大量丰富的知识信息储备,这就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有了很大的自主权;由于网络上提供的知识信息具有很大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这就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水平和兴趣在网上学习探索未知知识成为可能;由于网络上的知识包罗万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不是再局限于教师的传授,因此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再受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另外网络社会的学习观念是:“决定个体发展水平的,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个体不断利用新信息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注:王松涛,《论网络学习》,《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年5期,第26页。)现在的学生将是未来网络社会的主体,他们为了适应未来的社会,就必须顺应这种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会反思自己权威者的角色,他们也意识到把学生当成被动的学习客体,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差异,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填鸭的学习方式已不适用于学生了。这样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进一步尊重学生学习的不同学习爱好与兴趣,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次,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导航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否定。学生的学习过程依旧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只是教师的角色有所改变,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知识学习的导航者。一方面,随着网络而产生的“自我”的新观念对教师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形成了冲击,使得他们不得不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和自己。教师不仅会意识到学生是个有自我意识、不同个性的人,同时也会对自己重新思考和定位,这就会促使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于是他们不甘心再做一个被物化的“知识传播的工具”,而要成为一个为学生提供选择、管理、组织、促进知识的“人师”。另一方面,在今天及未来的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上有丰富的知识及大量的学习资源,因此学习不再意味着掌握知识的多寡,而意味着个体获取、利用、加工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但是学生在面对纷繁庞杂的网络时,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判断能力都是有限的,不成熟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排除无用知识、垃圾信息的干扰,为学生寻找到他们真正需要的有用的知识进行“导航”,并承担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促进者的新角色。“教师不应该仅仅把学生领到互联网上,指给他们看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所有的风景,他们应该帮助学生学会缩小自己搜索知识的范围,并能够对所找到的知识进行评价,同时又能鼓励学生去不断开拓自己的天地。”(注:严峰、卜卫,《生活在网络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正在弱化,教师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属于“自我”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网络文化环境中教育者的权威和作用,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个人热情。”(注:双传学,《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0年9期,第40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网上无限展开的学习情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成为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导航者,那就意味着要协助学生自己寻找、组织、管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从网络上获取和加工知识的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和尊重,同时也使教师在思考和创造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作为“人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