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艺术的终结

作 者:
刘鑫 

作者简介:
刘鑫,思想文化研究所讲师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本文分析阐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文化特征,认为针对启蒙的理性精神及由此造成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现代主义致力于文化价值的重建,因而在精神倾向上是反现代的;而另一方面,现代主义艺术又顺应现代性的要求,在表达形式上采取技术主义和语言论的立场,以不断更新和变换着的形式延续着它对传统的反叛。这一矛盾支配着现代主义的发展轨迹:早期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将其语言的探索建立在本质论或本体论的基础上,力图通过艺术的视界展开或重建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是,当现代主义艺术彻底摆脱了对世界的兴趣,并最终耗尽了它的形式上的可能性时,也就宣告了自己的终结。

      关键词 现代主义艺术 技术主义 还原论 形式主义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与现代性

      从整体上讲,20世纪的艺术是现代主义的艺术。但是一提到现代主义,我们就被纷乱杂沓的声音所包围:各个看起来全不相干甚至风格上截然相反的艺术家都自称现代主义者,而在他们之间几乎看不到一个合法的概念所必须具有的共同内涵。因此在这个概念下进行的讨论似乎也是可疑的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长期以来,美术史家和思想史家回避对19世纪以来的艺术文化作总体的观照。因为在他们看来,各种艺术运动都是纯粹孤立发生的偶然事件,不存在例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那样的整体风格和倾向。

      考虑到现代艺术的各种复杂因素,这种看法无疑是审慎的。而且,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中日益增长的非本质主义倾向也加剧了我们对整体性概念的不信任。但是如果以此限制我们思想的努力,那就无异于作茧自缚。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广为人们接受的概念,即使它本身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但它还是意味着某个共同的前提,即现代或现代性。各个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和艺术流派无论在表现方式和风格上多么不同,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它们都植根于现代或现代性世界。而后者是有着明确的历史内涵的。正是这一共同前提使我们得以对现代主义艺术作整体的观照。

      现代性作为一种观念和解释模型,它将现代社会及文化作整体的把握。在这种观念的透视下,不同的思潮、流派都显示了某种共同的特征和倾向,如科学技术的统治、民主政治的确立、民族国家的形成、世俗主义和理想主义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一个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精神文化复合体,尽管其中不无差别和矛盾。这是不同的艺术形式甚至不同的文化形态都必须置身其中的“世界”,它的“边界”是传统或古典。现代主义是由传统或古典来规定的。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和不同的文化形态中,现代主义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和精神倾向,绘画中的现代主义不同于诗歌和小说中的现代主义,而文艺上的现代主义与宗教上的现代主义更有天壤之别。原因很简单,它们各有自己的传统,也各有对待传统的态度,或继承或革新或反叛,因而也各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但是无论是绘画还是小说抑或宗教,它们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文化的符号化之前就存在着,它构成各种形式的文化符号统一性的基础。正是由于它,一个时代的文化才显示出其共通性或整体特征。那么如何描述这样一种现代性的世界呢?

      按照通常的理解,现代社会开始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是理性和科学,现代社会即建立于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之上;它在文化上的种种特征都可以据此说明。首先,理性精神摧毁了传统的文化价值系统,导致了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统治,这是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其次,科学技术日益扩张其领地,成为现代的主导精神和世界观。现代主义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这两个特征。对于前一点,现代主义基于精神的需要,致力于文化价值的重建。它在思想倾向上是浪漫主义的、反现代化的。而对于后一点,现代主义又显示出顺应现代化的倾向,在表达形式上采取技术主义的立场,对传统采取激进的否定姿态。因而在现代主义文化中就存在着生命与理性、人本与科学、自我与非我、精神探寻与技术游戏等种种差别和对立。例如,这种差别和对立在美术领域就表现得十分鲜明:较早的印象派和表现主义属于前一倾向,其作品往往包括了传统的精神和理念内涵;而较后出现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行动艺术等属于后一倾向。前一倾向是人本主义的、个人中心的、艺术至上的;而后一倾向是反人本的、大众化的、反艺术的。同样,这两种倾向甚至还存在于同一位作家或艺术家的作品中,如詹姆士·乔伊斯的《艺术家青年时期的画像》代表前一种倾向,而《为芬灵根守夜》则代表后一种倾向;而在毕加索的许多作品中,技术主义与宗教情怀也同时并存。这种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上的分裂使得现代主义远比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显得复杂、混乱和自相矛盾。

      本质主义与还原论

      与现代哲学的反形而上学的努力正好相反,现代主义艺术植根于本体论的哲学理念;在现代主义艺术家的观念中,传统的本体论观念依然居于支配地位。这种观念认为,在多样性的背后存在着统一性,丰富多彩的现象是对某个唯一的本质的显现。因而多样性是表面的、虚假的,唯有本体或本质是真实的。这种本体论支配了西方两千多年的思想史,哲学家们或称其为理性主义,或称其为形而上学,或称其为逻各斯中心论。

      19世纪以来,随着启蒙的理性主义宣布“上帝”的消逝,传统本体论的基石也发生了动摇。于是本体论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抽象王国,哲学继承理性精神,对本体论哲学提出挑战,极力从本体论传统中摆脱出来;而另一方面,在现实领域,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混乱和危机,因而力求从本体论中找到确定性和秩序。于是哲学与艺术、生命与理性在对待本体论的问题上展开了对立。由尼采和罗素等人开创的现代哲学基本上都是反本体论的。尼采论证了本体论的虚枉,而分析哲学家们明确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然而,在艺术上,本体论则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它表现为还原主义。还原主义是19世纪后期艺术理念的一个核心概念之一,用以指称艺术创作中努力返回原始的基础,以把握艺术本质的倾向。这在后期印象派、立体派、表现主义等早期现代主义艺术中得到最鲜明的表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