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社会学及其现代形态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对于中年以上中国的文艺学研究者来说,文艺社会学不但是我们熟悉的文艺学方法论,而且对它总是含着一股无法舍弃的感情。本文拟采取客观的理性的态度,试图在描述文艺学的整体框架的基础上,给文艺社会学定位,指出古典形态的文艺社会学的局限,阐明建立现代形态的文艺社会学的必要性,并展示它的若干新视界。

      一、文艺社会学:传统的与现代的

      文艺社会学是文艺学中一种传统而又现代的理论与方法。

      说它是传统的,是因为它古已有之。就中国古代说,儒家的文艺理论,从方法论上看是多种多样的,但把作家和作品放到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和分析,采用孟子的“知人论世”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所谓“知人论世”,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先要考察作者的时代,以及作者在这个时代中所处的地位,所有的经历、遭际和感受,才能进而谈论作者的作品。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文艺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在西方,一般都认为,文艺社会学开始于法国的斯达尔夫人1800年所发表的《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看文学》,实际上其萌芽期比这要早一些。德国批评家赫尔德(1744-1823)以历史主义的方法强调每部文学作品都需要根据历史背景来看待和解释,他说:“全世界明智的批评家都会说,为了理解和阐释文学作品,就必须深入作品本身的精神中去。”“尤其是对诗人,最不可或缺的说明是对其时代和民族的风俗习尚的说明。”①马克思主义从它的社会结构理论出发,确定文艺在社会中的位置,强调要把作家和作品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分析,使文艺社会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文艺社会学的确成为我们文艺学的传统。

      说它是现代的,是讲本世纪的文学的潮流更替起伏,新潮迭出。本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40、50年代的英美新批评,德国的文本批评,捷克、法国的结构主义批评,西方广泛流行的符号论批评等,在文艺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上这些流派有很大的区别,但也有共同点,即它们都是文本批评。文本批评的基本特点是:将作品与具体的历史背景切断联系,孤立地分析作品的语言、意象、结构、形式、技巧等,这种批评对文本本身作一种过细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揭示作品的内部结构,形成对文学的某些共同规律的看法,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维度,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从60、70年代开始,人们对文本批评产生了怀疑,人们重新发现:单纯抽取文本的一些特点,或者使文本碎片化,文本整体面貌消失在这些零碎的分析中;或者使文本模式化,文本所固有的内容、作品的特色、作家的个性特征等都消失在这种模式中;或者使文本非历史化,文本所折射的历史内容无法进入分析者的视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崛起,60年代德国产生了接受美学,特别是70年代西方产生了新历史主义批评、文化唯物主义批评,从一种新的视角,重新重视时代、历史、背景等问题,重新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以现代的形态向文艺社会学的回归。

      二、文艺学构架中的文艺社会学

      文艺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基本的理论建设是什么呢?文艺社会学在文艺学的构架中,处于什么地位呢?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文艺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是随便拼凑起来的,而是由文学活动本身的结构生发出来的。文学活动是由主体、客体、心理、社会四个要素结合而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形成的线是经线,心理与社会之间所形成的线是纬线。文学活动就处在经纬相交所形成的“场”中。作为对文学活动的理论阐释的文艺学,要看这个“场”能够形成几个基本的视角:

      (一)文学活动的第一维是主体与客体所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有两种理解:或者认为文艺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再现、复制、镜映,强调生活客体是文艺的基本参照系,这就形成了客观性的文艺哲学;或者认为文艺是主体的情感的表现、投射、移情、流露,强调主体的情感是文艺的基本参照系,这就形成了主观性的文艺哲学。文艺哲学是文艺学的一大支柱。

      (二)文艺活动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没有人的感知、表象、情感、联想、回忆、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动,文艺活动就不能形成,文艺活动的整个过程都充满心理风暴;对作家来说,没有不动情可以走进创作过程的,也没有不动情可以走出创作过程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文艺作品是一本翻开了的人的心理学。这样,文艺心理学成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理所当然的。

      (三)文艺活动不但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而且也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的心理不是什么非社会心理,而是社会人的心理。马克思有句名言:在其现实性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如同一个关系网,社会人就处在这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这种社会关系,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种种社会关系而存在。这样,人的心理就不能不是社会心理。而作为人的心理的产物的文艺就不能不带社会性。社会性渗入到文艺的每一个毛孔中,文艺的题材、主题、思想、类型、技巧、风格、流派和思潮等等,无不受社会的深刻影响。当然,所谓淡化社会性或非社会性的文艺也是有的,甚至历代都有,但这种“淡化社会性”和“非社会性”也是社会性的一种表现而已。文艺既然难以逃避社会性,就自然要去研究文艺的社会性。专门研究文艺的社会性的文艺社会学成为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就是必然的了。

      从经线与纬线相交,即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人的心理和历史社会的相互作用,就产生了“文本”。文本是一个复杂的言语结构,如意象的组合,比喻、象征的运用,复义、含混、对比、悖论等手法的掌握,都有其规律。对文本的构成规律作研究,形成了文本批评(也可称文艺文本学),它构成了文艺学的又一个分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