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与洋为中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表明,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要积极吸收借鉴外国在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动态过程。不久前,江泽民同志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传统和巨大生命力、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如果不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土地,从自己人民的需要出发,坚持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艺术,在文化艺术领域丧失独立性,最终就会成为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的附庸,这是非常危险的。同时,我们对于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一切优秀的、进步的文化艺术成果,要注意积极学习和借鉴,如果拒绝学习和借鉴,那也是错误的。”这是非常正确的。

      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一切优秀的、进步的文化艺术成果,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在其漫长的历史行程中,几乎都不是孤立地、平行地发展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即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向前演进。特别是过去和现在那些发展和进步较快的民族文艺,总是历史地开放的,总是处于同其他民族文艺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活跃的相互交往之中,总是勇于和善于吸收借鉴别国别民族的文艺。这也许是人类文艺的发展和繁荣的普遍规律之一。灿烂辉煌的我国唐代文艺是如此,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文艺是如此,20世纪异军突起的拉美文艺也是如此。反之,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的文艺,只要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不会有前途的。我国的近代文化艺术就是如此。毛泽东曾说过:“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某一点上有独到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小说,外国是后起之秀,我们落后了。”又说:“要承认近代西洋前进了一步,不承认这一点,只说他们教条主义,不能服人。”为此他多次提出:“像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借鉴外国人”,“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他并且针对我国近代文化的状况,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话是在半个世纪之前说的,但在今天仍然保持着其意义。新时期以来的十几年里,我们在吸收借鉴外国文化艺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卓著,是我国历史上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然而,与欧美、俄罗斯、日本等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的情况相比,我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无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和动态的过程,并不是纯民族的和恒常不变的东西。拿我国的文化艺术说,它在历史长河中曾不断地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外民族的精粹,把它们融会整合于自身之中,变成自己的血和肉,同时实现了自己的民族特点。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

      在文化艺术领域里,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拒绝学习和借鉴外国是错误的。同样,不从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出发,不从自己人民的需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出发,盲目引进外国的一切,也是不对的和有害的。过去和现在的外国文化艺术都不是统一的,纯粹的;应该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应该无批判地继承或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毛泽东曾指出:“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都不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也有它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时期。我们要注意区别发生、发展、灭亡时期的东西。当封建主义还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它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也是我们对待外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所应采取的基本态度。只有通过这种历史的、辩证的、具体的分析,才能吸收借鉴其中优秀的、进步的、健康的东西。

      学习和借鉴外国的文化艺术,其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丰富、提高和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为了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洋为中用”。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艺,在对待外来文艺的问题上,总是采取为己所用的态度,并按自己的特点和方式去处理,去吸收。这几乎是一种普遍性、规律性的现象,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艺走向成熟的标志。

      每个民族的优秀文艺总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总是同自己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习惯、感情、审美趣味、表达方式及生活特点紧密相连。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它的文艺有自己的规律,自己的过程,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特色。外国文艺毕竟是外国作家艺术家根据当时当地的生活创造出来的,不可能完全适合此时此地的我们民族文艺的需要。因此,“洋为中用”不仅有一个能不能用的问题,也有一个用什么和怎么用的问题,一个与民族的特点和民族的需要相结合的问题。即便是非意识形态性的科学、技术、生产设备、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在引进它们的时候,还得考虑我们的国情和需要。如果引进农业机械,还得因地制宜,决不能把一切先进的全都拿来使用。至于具有意识形态性的那部分精神产品,情况就更不能同日而语了。外国文化艺术领域中即使是有益和合理的东西,由于社会发展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必须加以充实、改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洋为中用”又必须和“推陈出新”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东西,决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文艺的发展和进步始终是一个伴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扬弃的“自身运动”;不突破传统,不勇于革新,不根据生活的新要求进行创造,那就无所谓文艺及其发展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