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大潮中的人文科学走向

作者简介:
主持人:陈麟辉 姜义华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林炯如 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刘修明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赵修义 华东师大教授 齐卫平 华东师大法政系副主任 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 程念祺 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朱政惠 华东师大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博士

原文出处:
探索与争鸣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在我国建立,人文科学的处境与发展正日益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没有人文科学的发展,就没有健康的市场经济”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为进一步促进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最近本刊与华东师大人文学院、《文汇报》理论部、《解放日报》理论部联合召开了“市场经济与人文科学的发展”研讨会,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为此,本刊特邀上海理论界的知名学者展开笔谈,希望有助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认识。

      现代化需要人文精神的高扬

      人文科学是否正面临着一场危机?当前社会最重视的确实是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也主要重视应用部分,文科中则最重视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相比之下,文、史、哲则较受冷落。但严格说来,人文科学的危机并不在其与上述学科的反差本身,而是在于发展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高屋建瓴的人文精神与之结合,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首先,现代世界科技发展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数量的竞争,而表现为一种人文精神的竞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们追示真、善、美的不断升华的过程。否则,简单的物质享受,只能使人的动物性不断膨胀。其次,从另一个角度讲,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再也不能重复其他国家已经走过的曲折道路,再也不能把资本原始积累的灾难强加在人们的头上。所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应该明辨资本主义的不足,避免重蹈覆辙。为达此目的,则必须高扬人文精神,以此提高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道德水准、法治水准。

      要说危机,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人们都缺乏一种自觉的意识,不仅许多领导没有意识到人文科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潜在作用;即使人文科学工作者本身也缺乏一种自主意识,非但如此,甚或还将其与现代化建设隔离开来,这种短视行为,应该说是人文科学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文科学如何化阻力为助力,走出危机怪圈?一方面,各级领导者以及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应该看到人文科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要以为人文科学只是一种有投入无产出的东西,甚或以为这是一种迂腐的东西。要看到人文科学不仅可以规范市场经济,而且在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可以使社会由无序走向有序,由失范走向重新规范。真正的序在何处?就是要用人文精神体现人的基本准则。否则,社会道德、法律等就不可能普及。另一方面,从人文科学工作者本身来讲:第一,在这样一个转型的、存在着大量无序、失范现象的社会背景下,人文科学工作者应该看到自己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坚守岗位,自觉地将人文科学的发展与现代化运动的发展结合起来。如果我们能将人文科学的发展,与现代市场经济、现代企业管理、社会生态平衡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铸就现代公民社会等自觉结合起来,处处体现人本身的知、情、意,体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此去规范社会,加速经济建设的步伐。人文科学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大有作为。第二,要适应形势,研究新的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旧有的一套方法、课题等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现代生活提出大量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人文科学要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自觉地走与自然科学、管理科学、思维科学等结合的道路,开展多角度、全范围的跨学科研究。近代以来,进化论的出现已经对整个人文科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现代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又给人文科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我们如何去利用之。第三,对人文科学来说,要真正发挥社会功能,不只是关起门来苦读书,更应考虑如何更好地走向社会。如果把人文科学与企业家、政治家及各种社会活动家的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寻求沟通、对话和交流的途径,这将会给人文科学的发展开拓一条更现实而广阔的道路,也可以使人文科学的社会效益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归根到底,对人文科学来说,要始终不忘记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人文科学集中体现了人在逐步减少动物性(即兽性)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全面的、自由的发展功能,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此,我们整个社会对人文科学不能单纯看其在政治、经济中的工具性作用,还要注重其自身的价值、自身目的性的追求。

      发展人文科学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当前,人文科学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学科建设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问题。对此,我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首先,要有加速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文科学领域逐渐纠正了多年来束缚学科发展的错误思潮。学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迅速发展的经济相比,其滞后性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在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入而系统地加以研究,对学科进行“推陈出新”的改造,建立新的学科体系,重构新的学科内容,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要达到这个要求,无疑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这不仅需要很大的理论勇气,进行学术上的新的讨论,而且还要克服由于商品经济冲击带来的各种困难,因此,没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地为学科建设作出奉献。

      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研究本应是实事求是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文科学研究存在着不够实事求是的缺点,例如对有些条件和问题的评析,囿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往往作出不符实际的评价,对有些颇有成就的人物,仅仅由于某种政治原因,就加以全面的否定,以致他们的学术理论、学说和主张不能在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种现象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仍需要坚持不懈地这样做下去,以让实事求是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一种理论和主张,只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提高,有利于“两个文明”的建设,都应加以肯定,反之就予以否定,错对参半的,也应区别对待,不该一举抹煞,更不应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们的理论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人文科学的发展才有保证。

      再次,要转换传统的思维行为方式。人文科学研究一定要从“唯上”、“唯书”的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纠正从理论到理论,脱离实际的研究方向,确立以研究现实问题为中心,关心社会焦点,紧密为社会服务。当前,不知有多少新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为此,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开展研究。当然,我们还要结合实际抓紧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合理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时代呼唤人文科学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先秦和近代两个伟大的转折时代揭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转折的时代也是思想大飞跃的时代,是产生巨大思想理论成果和造就新思想的时代。时代造就思想家的事实也表述了这样一个规律:理论的创造是百家探索、苦思和总结争论的结果,而不是以权力为基础的唯我独尊的产物。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可以集粹时代的精神和群众的智慧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但也不能取代百家。政治大一统导致思想大一统的局面的形成和大转折时代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现实需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一对客观矛盾。这对矛盾只能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当前中国人文科学的终极目的,是尽可能地保证中国社会向21世纪转移的历史大转折中稳定、健康地发展,尽量减少转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振动和震荡,使中华民族少受或不受以重大代价换取历史进步的社会劫难。从“生于忧患,死于安逸”的意义上说,这不是杞人忧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