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产力”是艺术生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从目前的研究看,对它的认识是不够的。明显地表现在,一是认为马克思没有明确说到艺术生产力,二是只从“作家创作力”考虑艺术生产力,三是对“作家创作力”也缺乏深入的阐述。 简要地说,艺术生产力可说是艺术生产的能力和动力。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生产力概念本身就包含精神生产力、艺术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界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动力,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力量,但无不渗透着精神要素。一般所谓物质生产力三要素,即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体的劳动资料,纳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其中,主体方面的体力、智力、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等都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体,客体方面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则是主体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沉淀,而纳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也是一定时代历史主体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对象性存在。所以物质生产力本身就包含精神生产力。所谓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首先就是指科技精神力量是物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按照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的物质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按两个“尺度”的“美的规律”造型的思想,任何物质生产中都包含有或多或少、或强或弱、或浓或淡、或显或隐的艺术审美因素,因而物质生产力中也要包含程度不一的艺术审美生产力。同理,精神生产力和艺术审美生产力中也总是包含精神、艺术审美和物质诸类因素。 其次,马克思在使用“物质生产力”概念时,不只一次地同时使用了“精神生产力”概念。他说:“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封建关系的解体,“只有在物质的(因而还有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马恩全集》第46卷(上)第173、505页)恩格斯也说过,“精神要素当然就会列入生产要素中。”(《马恩全集》第1卷第607页)这些都说明,精神和艺术的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转化,它实际是精神掌握、艺术掌握以实践精神掌握为中介和实践掌握互渗互化的表现。马克思晚年在《〈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一文中,把他早在《哲学的贫困》中所说的“已经获得的生产力”不仅明确区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个方面,而且更明确点到艺术生产力(语言、文学、技术能力)。他说:“平原和山区的差别,沿河流域、气候、土壤、煤、铁、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物质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等……”(《马恩全集》第18卷,第682页)。 艺术生产力是一个含义很丰富的系统,而不如一般所认为的那样仅指“作家创作力”。马克思把物质生产力区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他在谈到古代社会时说:“特殊的生产条件(例如畜牧业、农业)发展起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特殊的生产力,既有表现为个人特性的主观的生产力,也有客观的生产力。”(《马恩全集》第46卷(上),第495页。)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谈到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的“力量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总和,这种生产力好像具有一种物的形式。”(《马恩选集》第1卷,第73页。)前者指主观生产力,后者指客观生产力。所谓主观生产力指生产主体的能力,客观生产力指投入生产的客体方面的能力,即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和对象的能力。精神和艺术生产力也包括这两大方面。 艺术生产的客观生产力系统包括艺术生产的生产对象和劳动资料两大要素。劳动对象是物质生产的前提,物质生产工具的制约条件,直接影响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以马克思说使劳动有较大生产力的自然条件是“自然的赐予,自然的生产力。”(《马恩全集》第26卷,第1分册第22页)在艺术生产中,艺术生产者也要把“作为艺术对象”的“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作为“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刘译《手稿》第49页)。但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对象在范围和性质上有一定差异。在范围上,它不仅包括自然界,而且主要包括社会生活,即马克思在谈到神话加工对象“自然”时所说:“这里指一切对象,包括社会在内。”在性质上,除接近物质生产的建筑、雕塑等的直接加工对象是直接物质形态外,其它艺术形式主要不是物质形态,而是信息形态。以人的情感生活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信息是艺术生产的主要加工对象。这也就是作为艺术生产客体的题材。但是,人们往往没有提高到艺术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题材的价值,没有看到它是“自然的生产力”。物质生产中的劳动对象,如富矿、良种对于工农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重大影响。在艺术生产中,一方面艺术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回天之力,另一方面题材的质量对艺术产品审美价值的生成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物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结构是复杂的,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大体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系统,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为产品的贮藏、运输等服务的辅助性的劳动资料,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等。而生产工具是主干,它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是“物化了的知识力量。”在艺术生产中,由于其种类不同,劳动资料情况也有差异。总的说来,文学生产从作家个体来说,其生产资料最简单,直接的生产工具只需要简单的笔墨纸张,能书写语言文字符号即可,其质量也不甚讲究,生产工具的中介作用仅仅负载使审美意象转化为语言符码,并不负载艺术家的技能技巧本身。间接的生产资料如住房、书柜、办公桌及流通领域的运输等等均无多少特殊要求。但如没有简单的写作设备,书面的文学生产仍然不能进行。而电脑的介入,使文学生产资料迅速现代化,极大地发展了文学生产的生产力。从文学生产的社会流程来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生产资料更与现代化的物质生产大体一致。而文学以外的各种艺术生产的生产资料都比较复杂,都有特殊的艺术要求。马克思说:“希腊人创作雕像,用黑伏士多斯的艺术锤子把自然打碎。”(《马恩论艺术》第2卷,第34页)这“艺术锤子”就是艺术生产特殊工具,它负载着艺术家的审美心灵和技能技巧。它如雕塑家的雕刻刀、画家和书法家的笔、器乐家的乐器(声乐家的歌喉既是主体的自然生理器官,又是主体发声的客观工具)、电影家的摄影机等等,都是这样的“艺术锤子”。现代建筑艺术、电影电视艺术、雕塑艺术所需要的生产工具、厂房设备、动力系统、交通运输工具、仓库、自动化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等等与现代工业生产相近甚至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