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当代写作学的操作性理论体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应该承认,中国当代写作学至今仍然未能形成自身的学科理论体系,因而仍然停留在学科建设的草创阶段。草创阶段的学术理论其最明显的标志是学科范畴缺乏稳定内涵,并且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不能构成自洽性,亦即不能互相补充,互相说明,互相支持,达到有机的统一,形成理论上的层递性和系统化。任何成熟的学科理论其基本概念,或者基本范畴都应处在一种严格的逻辑关系之中,既不能任意抽出,也不可随意插入。很明显,中国当代写作学的基本概念距离学科体系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

      虽然,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写作学的各类教材纷纷出版,据估计已达数百种,可能是人文学科中教材数量最多的。但是数量的众多与学科理论水平之低下,正好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因为中国当代写作学缺乏必要的学术研究基础,至今在偌大的中国仍无一个写作学术研究的专业刊物,而在各大学的学报上,称得上写作学的学术论文寥寥无几。即使有些青年学者颇有创见的学术论文,也未得到充分的鼓励和必要的批评,而客观形势对于写作学又空前迫切需求,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写作教材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生产的现象。①

      造成中国当代写作学这种状况的历史原因自然很多,但是就理论本身而言,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缺乏写作学科的自觉性。相对于语言文学等等学科,写作学科是比较后起的,因为后起,不免借鉴,由于借鉴不慎,竟至变成了依附。

      这种依附性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把写作教材当作一种知识,这大概要从六十年代初期北京大学汉语教研室出版的《写作》算起②。直到新时期刘锡庆主编的《写作基础知识》仍以传授知识为己任。应该承认,这是一种基本观念的错误。定作不同于文学理论、语言学、逻辑学之处就在于它不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学科,在这一点上不清醒,遂导致写作学的架空。写作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践的学问,而实践的学问是不能靠理论的演绎来完成,而是需要一代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从实践过程中进行理论概括的。中国当代写作学的贫困,本来需要比文艺学、语言学逻辑学更具原始创造力的人才,像许多学术领域的开山大师一样,直接从经验、直觉和原始素材、历史资料作出第一手的抽象的,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高等学校各学科的竞争中流落到写作学科来的却大多数是缺乏原创性的人才。正因为这样,写作学就非常方便地依附于邻近学科的知识。讲授知识之所以在一段时期中被广泛接受,其原因盖在于从教学队伍的素质来说:别无选择。

      从理论上说,这是一种让步,当然会导致日后学科的危机;从实践上说,好像是一种权宜。但由这种权宜带来的危机更为严重。因为在大学课堂上,这种“写作知识”来自文学理论语言学、逻辑学,又比文学理论、逻辑学和语言学零碎而粗浅。最明显的莫过于关于“主题”的范畴,写作知识从文艺学中抽取了一些贫乏的僵化的结论:主题是客观的反映,主题又是作家主观的思想,接着又列举了许多大作家对于主题重要性的论述。所有这一切都充满了知识性,但却缺乏大学课堂讲授的生命:可讲性。教师没有什么可讲的,学生没有什么可听的。

      这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学科依附现象。本来,主题范畴并非文学所固有,乃来自音乐,主题是乐章之主要旋律,相对于变奏而言。文学理论在借用这对范畴时本身就不够严谨。在音乐中,主题和变奏是旋律本身的一种结构,主题是丰富曲调中的贯穿始终、变化很少的部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基调。文学理论把它变成贯穿中心处于领导地位的观念、思想,本来就有点粗浅了,写作学在借用文学理论这个范畴时,却对这种不成熟现象没有起码的批判精神,因而写作学对文学理论的依附,不是依附文学理论比较深刻严密的部分,而是依附文学理论比较幼稚比较简陋的部分。当然,也有些写作知识,还作了一些努力,例如,把主题说成是“文章的灵魂”。灵魂相对于肉体而言,这有点像主题与变奏的对立统一,但很可惜的是,这仅仅是一个比喻,而比喻本身的内涵如果不加阐释的话,是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阐述的,任何科学范畴都不可能仅仅借助于比喻而深化。

      缺乏理论基础自然引起了写作学界广泛的焦虑,于是就产生了中国当代写作学科建设的第二阶段,向新兴学科借用理论向新引进的学科借用概念和原理。在八十年代中期,写作学在文学理论的带动下,投入了引进新理论的热潮。一时风云际会,从科学主义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到人文主义的存在主义、性心理学、话语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由此还产生了一本笔者也有幸参加的《高等写作学》。这本多所大学联合编写的教材,满足了写作教学队伍追求理论的虚荣心,但是五花八门的“理论”,来得快,消失得更快,今天还有谁相信,只要挂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招牌,文学艺术的奥秘就昭然若揭了呢,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本身的薄弱并不能因为时髦的理论招牌而突然变得充实而深厚起来。写作学的基本范畴较之文学理论更为空疏,因而那怕再尖端的理论也只能成为空洞的框架。

      这一回写作理论的依附性,不但表现在它对文学理论范畴的生搬硬套上,而且表现在对文学思想更迭的潮流缺乏独立的批判性上。

      新时期十多年的写作理论追求说明,对于写作学科的建设来说,目前所缺的不是一本又一本的教材,而是站在写作学本身立场上对已有的写作学教材的总结和批判。当前最缺乏的是写作学的学科自觉性。最迫切需要的是立足于写作学科自觉性的基本范畴的重建。

      大学教材,那怕是百科全书式的教材,充其量也都是一种高级的普及著作。其普及的内容乃是学术研究的公认的稳定的成果。在学术研究成果缺乏起码积累之时,教材也就缺乏普及的内容,因而也就只能停留在对邻近学科的依附上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