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新诗艺术自觉的传统渊源

作 者:
李怡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觉”是一种思想上的明确认识,诗的自觉就是对作为艺术的诗歌有一种清醒的体认,创作在诗歌自身的艺术轨道上进行,它始终把握住“艺术”的尺度,努力使诗更成其为诗,有时候,我们也将这样的追求称作是“为艺术而艺术”。

      我认为,当中国现代新诗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时,来自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却又常常被我们所忽略,因此值得认真讨论。

      走向“纯诗”

      中国现代新诗“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主要出现在二、三十年代,以新月派、象征派和现代派的诗歌创作为代表。

      与“五四”诗歌的自由倾泻相比较,与四十年代诗歌必然肩负的社会使命相比较,与同一时期革命诗歌鲜明的政治功利目的相比较,“新月”、“象征”和“现代”坚定地沿着“诗本身”的艺术规律努力探索,他们更注意诗的内在特质,而把相应的社会历史责任置于远景状态;他们醉心于诗歌语言与音韵的推敲锻炼,开辟出一条通向“纯诗”的艺术之路。这些诗学追求在他们那里俨然已经上升为一种清醒的自觉,后人尽管提出过程度不一的指摘,却又都难以回避他们所拥有的这一片艺术的热诚。徐志摩表示“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①梁实秋从“史”的角度分析说:“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大家注重的是‘白话’,不是‘诗’,大家努力的是如何摆脱旧诗的藩篱,不是如何建设新诗的根基。”并由此认为,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在《晨报》上办的《诗刊》“应该是新诗运动里一个可纪念的刊物”,“我以为这是第一次一伙人在聚集起来诚心诚意的试验作新诗。”②象征派诗人李金发提出:“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不是共同的世界。艺术上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美,艺术家唯一工作,就是忠实表现自己的世界。”③穆木天把诗与“深的大的最高生命”联系起来④,王独清“努力于艺术的完成,以做个唯美的诗人”,他又引郑伯奇的话说,“水晶珠滚在白玉盘上”的诗才是“最高的艺术”。⑤现代派则将现代中国的“纯诗”运动推向了顶峰,现代派诗人活跃的日子往往被人称之为自“五四”以后中国“纯文学”发展的“黄金期”、“狂飙期”、“成熟期”。

      从“新月”、“象征”到“现代”,中国新诗沿着自觉的艺术之路前进,这首先让我们想到的还是来自西方诗歌的影响。中国现代新诗的运动大多与西方诗潮的涨落起伏息息相关,新月派的理论权威梁实秋就说:“我以为我们现在要明目张胆的模仿外国诗。”⑥在“新月”、“象征”和“现代”那里,西文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迹,又尤以唯美的巴那斯主义为主导。巴那斯主义反对“感伤”,反对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性的节制,倡导艺术形式的工巧、诗歌造型的精致。这一诗学追求关涉着新月诗歌的独特面貌,又经由新月派继续对现代派诗人产生影响。

      从“新月”到“现代”,中国现代新诗的“纯诗”追求始终与“巴那斯”精神紧密相连,这倒又与西方近现代诗歌本身的发展轨迹大相径庭了。在西方,在中国新诗“艺术自觉”的西方导师们那里,巴那斯与象征主义恰恰呈现为一种互相抗衡、对立的性质。魏尔伦、马拉美都是巴那斯的逆子贰臣,他们之所以重新聚集在象征主义的旗帜之下乃是出于对巴那斯主义“无我”、“取消人格”、“不动情感”之强烈不满,“在巴那斯派诗人这方面,他们的确都是诗的忠仆,他们甚至把自己的人格也奉献给诗了;而青年一代诗人,他们从音乐直接获得创作冲动,这是前所未有的。”⑦现代主义诗人也“抛弃了陈腐的维多利亚的装饰,以赤裸裸的激情者面目出现。”⑧在艺术的探求中,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取着与巴那斯主义完全不同的方向。相反,中国现代新诗从“新月”到“现代”虽各有特色,但在巴那斯主义“以理节情”这个基点上,诸种诗派却统一了起来。

      这是不是表明,中国现代诗人所理解的“自觉”本来就与西方诗学貌合而神离呢?

      问题在于,中国现代诗人为什么对巴那斯主义的节制与工巧恋恋不忘,依依不舍?

      答案正好可以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找到。从魏晋到唐宋,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便是对诗情的修饰和对形式的打磨。相对于屈骚时代的自由宣泄来说,魏晋唐诗宋词自然就是节制而工巧的。

      魏晋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自觉”形态的古典原型。从早期的粗朴中脱颖而出,不再满足于“助人伦、成教化”,词藻、对偶、声律日渐获得了重视,“天人合一”的意境理想日臻晶莹,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从魏晋到唐宋的艺术探索进程。魏晋南北朝诗歌大体上可以说是艺术自觉的奠基时期,盛唐诗歌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晚唐五代诗词和宋词可以说是升华时期。到唐诗宋词的时代,中国诗人似乎已以经找到了表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最佳形式,以精致工巧的语言模式表现诗人不愠不怒的细腻感兴。

      何其芳晚年的一首《忆昔》生动地描写了魏晋唐诗宋词对现代诗人的意义:“忆昔危楼夜读书,唐诗一卷瓦灯孤。松涛怒涌欲掀屋,杜宇悲啼如贯珠。始觉天然何壮丽,长留心曲不凋枯。儿时未解歌吟事,种粒冬埋春复苏。”是魏晋唐诗宋词第一次打开了中国诗人那一颗颗年轻的心,把生命的奇妙韵律输入到他们质朴的灵魂,唤起他们潜在的诗兴,把他们带入一个全新的艺术王国。那些“镜花水月”的文字已经像种子一样埋藏了下来,怎么也不会随风而逝了。它们憩息在诗人丰腴的心田里,在未来的岁月里接受阳光雨露,寻找破土而出的时机。当“五四”新旧体诗歌还处于尖锐对立,旧诗的威压窒息着萌芽状态的新诗时,现代诗人实际上是不可能无所顾忌地寄情于历史的,但是一旦新诗获得了一个基本的立足点,情况就不同了,遥远的传统诗歌和最新的西方诗潮都似乎变得平等了,各有其动人的一面,尤其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传人,人们又总是在情感上更能认同传统的诗歌原型,冬埋的文化种粒终于复苏了,而且日长夜大。反过来,人们也会理所当然地以传统的模式来理解、认同、接受外来的诗歌文化,于是,巴那斯主义的冷静、客观就与中国古典诗歌“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抒情模式相结合了,并久久地盘旋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心里。“新月”、“象征”、“现代”的“为艺术而艺术”其实就是中西融合,是以中国成熟期的诗歌形态为基础来容纳外来的西方诗歌文化。石灵说得好,新月派的功绩就在于“他在旧诗与新诗之间建立了一架不可少的桥梁”⑨,穆木天、冯乃超曾热烈讨论“我们主张的民族彩色”,卞之琳总结道:“在白话新体诗获得了一个巩固的立足点以后,它是无所顾虑的有意接通我国诗的长期传统,来利用年深月久、经过不断体裁变化而传下来的艺术遗产。”⑩冯文炳更是明确指出,现代派是温庭筠、李商隐一派的发展(11),甚至连古典文学修养相对薄弱的李金发也在《食客与凶年》的《自跋》里表示,他就是要沟通或调和中国古诗和西方诗歌之间的“根本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