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文艺观与意识形态视角文艺观的三大差别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艺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是产生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一定经济基础的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文艺本性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因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文艺现象,便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方法论。但是,意识形态论并不能完全涵盖文艺的本性,它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文艺现象的唯一审视角度。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还把文艺视作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实践—一精神”方式,即以审美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创造类型。在意识形态的视角之外,文化的视角也是马克思主义审视文艺现象及其本性的一个基本视角。因此之故,如何看待文艺研究的文化视角与意识形态视角以及由这两种视角引发出来的文艺观念的关系,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在《文艺研究的文化视角与意识形态视角的互补性》(《文学评论家》1992年第5期)一文中,我曾就两种视角的互补关系作过论析。而实际上,互补性是以差异性为前提的。唯其存有差异,故能构成互补。因此,本文拟进一步就两种视角文艺观的差异作一探讨,以期明了这两种视角是如何从不同的侧面和层面揭示了文艺的本质和特性,从而从不同的方面拓展了我们的文艺观察视野,掘深了我们的文艺理解深度。

      差异之一:意识形态视角的文艺观特别注重文艺的认识性或反映特性,而文化视角的文艺观则更看重文艺的创造性或人学特性。

      作为一个社会科学术语,意识形态在其最初的词源学意义上,即是指系统化或体系化了的思想、观念或概念。在中文里,这个词又可译为“观念形态”或“思想体系”等。因此,将文艺规定为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文艺,也就是从观念的广义上说也就是从心灵的或精神的层面看文艺,把文艺视作观念或意识现象,这可以说是意识形态论文艺观的题中固有之意。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①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它所表现的情感、幻想和思想,不论是清楚的还是模糊的,是有自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下意识的,都是实际存在的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是人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意识形态论的文艺观必然最为关注文艺的认识性或反映特性,把文艺视为社会生活存在的反映。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概括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②可见将文艺现象置于认识论或反映论的框架或模式中加以理解,这是由意识形态论文艺观的内在逻辑所决定了的。同时,由于从反映论的观点来看,存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生活与文艺之间是本原与派生、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因而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又总是把存在、客观、生活置于优先地位,强调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重视文艺正确的描绘和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艺术真实性和典型性观点。从艺术解释和艺术评价的角度说,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则总是把生活作为检验文艺的思想内容正确与否、真实性与典型性程度高低的基本标准或有权威的客观参照物,因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总是可以被归结到某种物质生活本原上去,所以也必须从求本溯源中才能得到根本的解释,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③

      与意识形态文艺观首先关注文艺的认识性相对照,文化论文艺观则将文艺的创造性提到首要位置。尽管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但这些歧异纷繁的定义却大都保留了文化一词在词源学上本来具有的涵义。“文化”一词,在中古英语和拉丁语里,通常具有“耕作”或“掘种土地”之意,也就是有人类借助工具,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和支配自然物使之成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的意思,后来又引伸为由教育、培养而发展出来的事物。所以,就基本词义而言,文化是一个与自然或天然相对的概念。克鲁克洪说文化“这一人类学术语所确定的涵义,是指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④,就明确指明了这一点。这就是说,所有被称为文化的东西,都是由人所创造的打上了人的创造标记的东西,文化物即是创造物,这可以说是文化最基本的含义。因此,从文化的视角看文艺,自然就不能不首先注意其创造性了。

      马克思说过,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一个新的对象世界的建立。文艺活动的创造性也主要表现于此。在文艺活动中,艺术家摄取、利用和改造了自然存在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素材,塑造出一个新的对象世界,一个不同于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这个第二自然利用了第一自然的材料,却不是第一自然的简单投影或机械复制;其中晃动着第一自然的影子,包含了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某种认识,却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种单纯的认识。文艺作品里除了包含人类对品类万殊的大千世界的观察、认识和体验之外,还包含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冲动,流溢发散着人类美丽神奇的想象、幻想和从未停息的理想追求。仅从艺术的认识方面来说,艺术家也绝非现实事实的机械记录员,他能依靠自己的敏锐感受感觉到、预见到、嗅到新的东西,能发现庸人甚至一般人所不能发现的新现象,从而摆脱既定的观点和要求的局限,跃进到新的尚未被发现的世界。而所有这一切,又是通过富有魅力的形象、意境和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段和美学技巧活生生地意趣盎然地传达出来的。因此,文艺绝不停留在现实自然的水平上,不以现实自然的复原或还原为目的为己任。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超越现实自然,以自身的光辉映照自然而与现实自然比肩并列竞相媲美的新生世界。正如卡西尔所指出的,文艺和人类文化创造的其他形式一样,核心所在就是其“创造性”,“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时也标示了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⑤

      文化学的文艺观揭明了文艺的创造性质,实质上也就揭明了文艺的人学特性。文化创造活动的进行是与创造主体分不开的,所以克鲁克洪讲文化是创造物时,特别点明它是“由人所创造出来的。”卡冈也说文化是产生于“人类活动”的概念,它表明“人使自然转变成人手创造的‘第二自然’的方式和结果”⑥。马克思也明确地说过:“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当作自己的本质来对待,或者说把自己本身当作类的存在物来对待)的自我确证。”⑦由此可见,文化,从对象角度来看,就是自然界的人化;从主体角度着眼,则为人的对象化。称之为自然界的人化,表明了客体(自然)向主体(人)的生成;称之为人的对象化,则表明了主体向客体的外化。由人所创造的一切东西,都是人对自身的本质力量包括个性和人类共性的自我确证和实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说文化是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是人化了的东西,文化就是人化。人通过他的文化创造活动和文化创造物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并且能够在他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即人化世界中直观自身。作为文化创造形式的文艺,当然也是如此。在文艺创造中,艺术家确立了自己作为人的个性存在和生存价值。他承受生活的重负,享受生活的欢愉,并对生活作出自己的反应,从而在这个既多姿多彩又纷纷扰扰,既有欢乐又有痛苦,既有美丽又有丑恶的世界上,为自己因追求人生真谛而躁动不安哀乐无常的灵魂觅到一块栖居之地或寻到一枝歌唱的枝头。他的人类个性和人类本质就在这种创造中展示出来。而且,与人类的其他活动领域相比,文艺活动最鲜明最突出地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最典型最充分地显示了人类心灵世界和精神境界的丰厚深广。在艺术中,人类生存本相的丰富性多方面性,从外在的生存活动到内在的生存心态,从显意识自觉意识的精神活动到潜意识下意识的心理波动,都得到了最充分最具体的展示。所以,可以说文艺在本质上也是人类渴望认识自己的生命冲动和生存本相所创造的独特精神家园。与人类其他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相比,艺术更能展示永恒的人生奥秘,更能使人们领悟自己和人生的神秘性与丰富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对文艺本性的认识总会不知不觉地回复到“文学是人学”那个老提法和“认识你自己”那句更为古老的格言的缘故。卡冈说文艺在文化总系统中的功能之一,便是成为文化的“自我意识”,文化在艺术这面特殊的“镜子”中照禁自己,看到自己的形象和通过这种形象这样或那样地得到折射的世界。实则我们也完全可以说文艺是人类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赫然立着的是人类自身的形象。实际上,马克思早就说过:“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⑧众所周知,意识形态视角的艺术反映论思想也将艺术看作是一面“镜子”,但其中映射出的却首先是作为客观存在的生活,是经济和政治的状况、现实关系的特点以及阶级斗争的事实等等,人虽然也被置于它所映照出的存在舞台上,但却并非其中真正的主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