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1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98(2001)03-0072-06 在标志全国文科学位点设置的《全国高等院校文科博士点代码》中,在“Ⅰ中国语言文学”项下,以“101文艺学”为学科代码和名称。而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发布的《学科代码表》,在“750文学”项下,以“750.11文学理论”为学科代码和名称。当然,学位点分类不可能像学科分类那么细,而且“Ⅰ中国语言文学”和“750文学”两大项从不同角度分类,内容又不同,即使如此,我认为学位点设置用“文艺学”名称是不妥当的,不如学科分类用“文学理论”或用“文艺理论”为好。 这个问题涉及“文艺学”一词的传入和对词义的理解。“文艺学”一词是50年代首先从苏联传入的。在此之前,中国文艺理论著作不见“文艺学”一词。1955年从苏联大百科全书选择的《文学与文艺学》写道:“文艺学——是论述文艺的学科”,“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文艺学的几个独立部门便逐渐划分出来了:(一)文学理论 它探讨艺术方法、风格、体裁等等问题;(二)文学史 其任务在于根据口头的和文字的具体文献的研究以发现文学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三)文学批评 指对现代作品的解释和评价而言。”此前此后翻译过来的季摩菲叶夫《文学原理》、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柯尔尊《文艺学概论》、谢皮洛娃《文艺学概论》等苏联学者著作,开宗明义对文艺学一词解释,都表述了与苏联大百科全书大致相同的意见。50年代以后,“文艺学”一词被收入中国辞书中。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1979年版)解释“文艺学”辞条说:“研究文艺的各种现象,从而阐明其基本规律及基本原理的科学,亦称‘文艺科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艺理论;文艺史;文艺批评三个方面。”除了望文生义地将“文学”改为“文艺”、加了一个“主要内容”外,与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基本相同。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辞典》(1978年版)解释“文艺学”说:“以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包括文艺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比《辞海》更贴近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文艺学”一词除了进入辞典,还用作书名。50年代以前,教材和专著命名,没有冠以文艺学三字的。自1958年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1954-1955在北大讲稿)、柯尔尊《文艺学概论》、谢皮诺娃《文艺学概论》出版前后,1957年有冉欲达等《文艺学概论》、霍松林《文艺学概论》,1959年有山东大学《文艺学新论》出版。90年代出现了又一《文艺学新论》、《文艺学当代形态论》书名。以文艺学冠名的只有少数几部,其余众多著作和教材还是叫“文学理论”、“文学概论”之名。即使最初翻译过来的苏联季摩菲叶夫著作,其书名就叫《文学原理》,未必都以文艺学冠名。从这为数不多的几部书名可以看到,首先,书名“文艺学”三字,完全可以用“文学原理”、“文学理论”代替;其次,这里的文艺学“引论”、“概论”、“新论”,只表明书中所阐发的原理或理论,可以适用于归属文艺学的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个部门,并不表明有一囊括文艺学三个部门学科内容的著作。从以上关于文艺学词义的考察,以及文艺学用作书名可被文学原理、文学理论替代的事实,充分说明文艺学一词作为学位点(无论硕士学位点或博士学位点)名称是多么地不合适,归纳起来,其弊端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来没有文艺学学科实体与学位点名称相对应。文艺学一词作为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一个学术概念,在国内高校中从来没有一个与此概念内涵相吻合的学科实体。如前所述,按照苏联关于文艺学的定义和国内辞典对此大同小异的解释,文艺学作为一个大的学科类别,是包含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个部门的。可是在我国高校,过去和现在都从未有过这样一种大的学科实体。在我国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只有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教研室,未曾有过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个部门的文艺学教研室。由于学位点以“文艺学”命名,在没有实体的地方人为地设置了一个学位点实体,而这个学位点实体,无非是文艺理论教研室实体另安了一个学位点的名字。这就如同教材多数以文学概论、文学原理、文学基本原理命名,而少数以文艺学引论、概论、新论命名,后者之名可由前者之名代替一样,实际都是文艺理论教材。所以,以文艺学作为学位点名称,无论教研室和教材都没有实体相对应,除了给文艺理论教研室冠以别名,与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对不上号。 第二,文艺学作为学位点名称,与其它相关的学位点不伦不类。文艺学既然包含文艺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个部门,那么,它作为“Ⅰ中国语言文学”代码为101的学位点名称,首先就使文学理论这一独立的学科名称在学位点消失了。因为文学理论只是文艺学的一个部门,自然不能与后者平起平坐,只能销声匿迹。其实,文学理论(或文艺理论)自身还有一些相近或相属的科目,例如,马列文艺论著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文学体裁论、文艺方法论、文艺理论比较研究、比较诗学、文艺心理学,以及概念尚待讨论的文艺美学等科目,就其性质而言,与文学理论都有种属的或相通的密切关系。随着文艺学为学位点名称,文学理论或文艺理论的隐退,与其相关的众多科目,包括带有根本指导意义的科目,在学位点上也不复出现了。惟一例外的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本属文艺理论教研室或古代文学教研室的“两栖”型课程,也许是带有“史”的性质吧,却以107代码而与101代码的文艺学并列为学位点名称。属于文艺学第二个部门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命运不同,在学位点有充分的体现。本来文学史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只有本国的、外国的、列国的各种具体的文学史,却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学史;文学史在各国、各民族又有古代、近现代的区别。此外还有世界文学、少数民族文学,都属文学史部门。可是现在的学位点分类,在“Ⅰ中国语言文学”项下,以代码102、103的中国现当代文学,104、106的中国古代文学(含中国各体文学)而与文艺学并驾齐驱。于是,文学史原本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并列的部门,一下子高于文学理论,而与文艺学为平行学科;文学史与文艺学的种属关系变为并列关系。文艺学的另一部门是文学批评,按苏联谢皮诺娃《文艺学概论》的说法,文学批评是“研究文学发展的现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说,文学批评不是高校教学课目,而是社会上的报刊活动。某些人办学,也曾有热衷于将报刊内容移入课堂教学者,但不具普遍性。作为教学课目而属于文学批评性质的,是当代文学研究,即“研究文学发展的现阶段”。就中国而言,大陆之外的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大多属当代文学研究对象。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延续,现已与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并列为学位点名称。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文艺学作为学位点名称之所以不伦不类,就在于与其所属的文学史以104中国古代文学、所属文学批评以102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107中国文学批评史并列平行,而其所属的文学理论、特别是具有导向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则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