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国明(以下简称殷) 钱先生,在阅读您的著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一条重要线索,这就是您特别注重艺术的具体性,您不仅在文章中直接提出具体性并进行阐释,而且在自己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实践中,特别注意从具体的文艺现象和文学作品出发。 钱谷融先生(以下简称先生) 是的。我认为,艺术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的具体性。在艺术作品中,严格说来,不应该有抽象的东西存在,至少是抽象的东西应该尽可能地加以避免,愈少愈好。艺术是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通过局部来表现整体,通过刹那来显示永恒的。不具体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艺术所描绘的,始终是一个具体的“这个”——这一个人,这一件事,这一块地方,这一段时期。所以艺术表现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对具体事物、具体对象的具体描绘,就在于它的具体性。在《歌德谈话录》里有一段记叙,1823年10月29日,歌德在看过爱克曼所写的一些诗以后,对爱克曼说:“到你现在已经达到的地步,你就必须闯艺术的真正高大的难关了,这就是对个别事物的掌握。”歌德在这里,显然是把“对个别事物的掌握”,当作是任何人要想进入艺术创造的胜境,所必须攀登的一座险峰来看待的。而所谓“对个别事物的掌握”,其实就是一个具体性的问题,就是意味着要具体地了解、把握个别事物,并具体地描写、表现它。 殷 这个解答也就是一种理论的产生,是不是?照您的说法,我们所有的文学理论,首先也必须是从活生生的艺术创作中来的,为我们提供打开艺术宝库、走进艺术世界的钥匙,是一些艺术大师的创作,而决不是某种高超的理论和世界观。那么,当我们把具体性与托尔斯泰的创作联系在一起时,又有什么深刻的感触和发现呢? 先生 我觉得托尔斯泰的作品之所以使人感到非常具体,首先是因为它写得十分真实的缘故。我们知道,具体性的概念和真实性的概念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时甚至是很难加以区分的。具体的东西,必然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写得具体。托尔斯泰把真实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认为艺术形象只有当它是完全真实的时候,才有打动人的力量。他说:“艺术作品,只有在读者不将其想象为别的什么东西,他所想象的正好就是他所见所闻、所理解的真实时,这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因此,他反对对生活的任何的歪曲或粉饰,要求严格的毫不含糊的真实性。 殷 尽管具体性和真实性紧密相关,但是我总觉得真实性并不等同于具体性,而且真实性这个概念一直很难界定,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把真实性和客观性等同起来,和创作的虚构性对立起来。 先生 当然,我们说托尔斯泰总是照他所看到的那样来写,并非是说作品中所写的都真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创作是一种虚构,譬如娜塔莎,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恰好跟《战争与和平》中的同名形象完全相同的人物,托尔斯泰又怎样能看得见呢?不错,娜塔莎在实际上确实并不存在,肉眼确乎是看不见的。但肉眼看不见,心录之眼却看得见。心灵是根据现实生活,根据生活的情理、生活的逻辑来进行想象、虚构和创造的。只要他的虚构和创造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就能得到人们的批准,就能为人们所接受,所相信。 殷 “心灵之眼”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法,这可能就是顾恺之所说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当年您曾在讲课中引用过这个例子。但是,在具体的创作中,真实性和虚拟性的统一确实是一个难题。一个艺术家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虚构的才能而又不受真实性的约束,而又如何能够使虚构的作品具有真实性的呢? 先生 作家笔下的人物虽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但他并不能随心所欲地爱怎样写就怎样写。人物一旦创造出来以后,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有他自己的性格,他是按照他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按照他自己的性格逻辑来行事的。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总是充分尊重生活的逻辑和人物性格的逻辑的。他决不强使他的人物按照他自己的愿望、自己的主观臆想去行动,而总是把人物摆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让他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性格去行动的。甚至,他笔下的人物也并不总是照他们自己的心意,照他们事先设想好的那样行动的,有时,就像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情形那样,他们所做的会完全不是他们所想的;或者他们刚刚说过这样那样的话,而他们的下一个举动,却立即推翻了自己刚才所说过的话。 殷 显然,这里您所说的具体性,并不是指外在的枝节片断,而是能够感受和把握到整体的生命状态,它是不能分割的,也是不能仅仅通过外在的描绘所能达到的。 先生 是的。有些作家常常喜欢着力地去模写人物的形体特征和服饰打扮,尽管他们花了不少气力,用了工笔画式的笔触,一笔一笔地、仔仔细细地去照描,但还是不能给人下什么印象。许多中国旧小说在写到两军对阵,对双方出场将领的容貌、穿着的烦琐描写,就常常有这样的缺点。高明的作家则不然。他所注意的,始终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独特的性格。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形象之所以使人感觉得具体,与其说是由于外表的形体上的逼真;不如说是由于内在的、心灵上的充实。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天才艺术家,创造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的圣手,当然更是如此。他的作品的惊人的具体性,正是由于他善于掌握人物心灵的辩证法,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面貌而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