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化与艺术的变迁

作 者:

作者简介:
青木孝夫,1955年生,日本广岛大学副教授。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艺术”文化范畴的演变,在社会历史背景下,对近代化带来的日本艺术的新划分,以及艺术、艺能、艺道概念的内涵与沿革进行了辨析。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注重历史及文化多样性的当今时代,有关艺术的普遍主义或本质主义立场,因显得过于纯朴而失去了效应。代之崛起的是从历史方面积极地对在各自的文化领域中承担着语言、文化及历史使命的艺术概念的探索。到了近代,我们学习和引进了西方的美学,如今也重视对西欧艺术概念的研究。但我们同时有必要对生活在东亚圈的艺术这一概念的历史性进行调查研究。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艺术的概念,并非是脱离社会的变化而独立展开的,而是和政治、经济紧密相关的。

      一、非西方国家关于近代化的反论:日本的情况

      17世纪西方列强开始了对亚洲的接近。那时,日本正处于锁国时代。可是,到19世纪中叶,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各国逐渐陷于殖民地化的险境了。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的日本因不具备充分的、能与西方帝国列强抗衡的军事力量,作为能保持政治上独立的惟一手段,不得不选择西方的近代化。这样,日本政府迫于无奈终制定了以西欧为榜样的“富国强兵”的政策。概括地说,上述的背景迫使日本在经历了1868年的明治维新达到国家的统一后,又以欧洲及美国的近代国家为楷模对国家进行全面的改革。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推行了“文明开化”(civilization and enlightenment)运动。由于“开化”的典范和基准是西方式的,日本也面临了文化的危机。

      的确,日本在经受几个世纪的中国文明的影响之后,变得文明、开化起来了。可是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却改变了文明化的样板,开始模仿西方社会的科学和制度。日本想脱离亚洲,成为先进的西方国家的一员。这种文化动向亦称作“脱亚入欧”。当时日本认为:“日本人在保持传统的东洋精神和道德的同时,亦应该学习西方文明的技术财富。”无疑,这正是引进西方文化时采纳的、被称作“和魂洋才”的基本精神所在。

      有一条由佐久间象山(1811-1864)提出的,也是近代历史上有名的口号,即“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意思是道德上学东洋,技术上学西洋。这里,“艺术”是指西方的技术,道德则是指支撑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日本社会的主要美德和道德。但是,早已渗透了儒教思想的日本精神即大和魂,到明治时期却遭到了冷落,而且在近代化行进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

      由于选择了西方近代化的道路,日本一直努力致力于维护作为独立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日本还是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方面的背景和文化方面的独立性。日本在依靠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维护政治独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文化方面的殖民地化。这样,日本就成了将东西方各国的文化融为一体的大舞台。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日本、也是有关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悲剧。

      二、近代化带来的诸多艺术的新划分

      文明开化的先驱者福泽谕吉(1864-1901)和西村茂树(1828-1902)倡导西方文化。例如:提倡靠法律、道德及诸多艺术开阔人们的视野,并将西方的音乐、美术及文学引入日本。歌剧被认为是最能反映欧洲社会的文化,但直至20世纪初,在日本却从未以团体的形式公演过。

      由于将西方文化移植到了日本,在文化生活方面,如西餐(包括由日本人独自创造的西式菜谱及西式餐食)、洋馆(式样为西式建筑,但却是洋溢着日本风情的、规模较大的木制结构建筑物)等等,人们开始重视来自于西方的文化及东西方混合文化的重要性。而日本一直存在的江户时期的社会的另一面,因被认为是日本固有的封建社会的遗产而受到了轻视。在艺术文化方面,由于受西方社会培植的关于艺术上的近代的概念及体系的影响,传统的日本艺术和文化被重新选择和组合。由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问、艺术及军事方面构成一体的文化方面的霸权给日本的美学概念带来了新的划分。

      当迈进日本艺术世界的殿堂时,人们往往因不理解对艺术上的多重的文化方面的划分而困惑。日本人为了弘扬自己固有的美学文化,一直使用着像“艺术”、“艺能”、“艺道”这样叫法不同的词语。这些语言表现的几乎是相同的文化领域,但同时又内涵着将同样的文化现象范畴化了的多种视点。我们通常将文化不发生变化的一面视为传统的文化。我们现在称之为传统的艺术或者传统的表演艺术,包括连歌、能乐等,实际上是依据西方式文化的基准从日本的文化中拣选出来并被归入到叫做艺能的一个群体中去了。

      茶道是另一个可以充分显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上座率、表演风格方面)的好例子。然而,茶道却因此没被归入到西方式的“艺术”之中去。茶道在和西方式的艺术进行比较时被否掉了。大体上看,日本的文化被划分成两种群体。一是主流方面,它是一种依据西方式的思维方法形成的美学文化,即艺术(狭义的);另一个是非主流文化,即是处在西方文化霸权之下的、颇受压抑的艺能。

      三、划分变更的另一例;由礼“乐”到演“剧”

      直至20世纪中叶,在日本从未存在过包括能乐、歌舞伎在内的作为类概念的“演剧”(theater,相当于中国的戏剧)范畴。江户时期,歌舞伎的社会地位与能乐的社会地位正相反。一般地说,能乐不具商业性演出形式的色彩,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武士即军人阶层的娱乐和礼仪。能乐是江户幕府的“式乐”,即武士用的宫廷礼仪。另一方面,歌舞伎是一种商业性的大众化娱乐,被上流阶层视作低俗的东西并受到蔑视和鄙夷。因这两种艺术处于对立的状态,故不可能统一于同一社会的文化范畴之内。但是,在近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两者都被归属到来自于西方文化的“演剧”这一类概念中去了。解释的定义也由儒教的“乐”变成了西方式的“剧”。歌舞伎虽然由于特殊的原因,被承认是“演剧”。但是关于能乐的归属问题,在一个时期内一直成为争议的对象。因为西洋近代关于剧的典型特征的概念是:它是一种不具歌舞形式的对话剧。然而能乐的表演特征恰恰是将歌舞、音乐、合唱、歌等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舞乐”因不太具备“剧”的风格而未被划入到演剧类中去。“演剧”这一范畴就是在如此这样的文化的相互倾轧中,被移植到日本的土壤中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