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260X(2001)01—0069—04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是文学学术的3个重要领域。 文学理论是带头的学科。它指导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而后二者则为文学理论提供思考的材料和启示。这足见我们这次会议(注:系指2000年12月3日至6日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研讨会”。本文系作者在该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演讲稿。)的重要。今年初,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的会议,曾就文学理论批评的现状和问题交换过意见。可惜,外地高校的朋友们只有少数几位代表参加。深圳大学这次召开的会议,有这么多理论批评界的同行参加,使得大家能够更广泛地交换意见,实在非常难得。会议安排我先讲,我只能就自己有限的视野谈点粗浅的想法,抛砖引玉,向大家讨教。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空前繁荣,文学理论批评也有很大的发展,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这表明在: 第一,文学理论批评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批判极左文艺思潮的基础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传统,并在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环境中,大力引进西方现代文论,进一步清理我国的传统文论,积极开展现实理论问题的争鸣,努力从事文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对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也作出有益的探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后来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文学理论批评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促进文学发展方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批判极左思潮的同时,文学理论批评界就先后开展了关于文艺本质特征问题、形象思维问题、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后来又开展了关于主体性、方法论、人性和人道主义、文学的现代性和文学理论的当代性,还有新人文精神、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等方方面面问题的讨论。阐述文艺理论的文艺学著作更是不断更新,出版新著不下数十种。在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和文艺语文学等领域的研究也涌现许多可贵的成果。文艺美学的建构和比较文学的理论建设也出现了一批相当成熟的著作。文艺理论的众多突破中明显推动创作前进的重要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文艺本质的探讨,不但明确了文艺作为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审美特征,而且揭示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多层面的本质,更仔细地区别了文学各种体裁、门类的特殊本质及其特殊表现;不但从反映论去把握文艺的本质,而且从主体论和实践论,从人的本质对象化,从人不但说明世界而且改造世界的观点去揭示文艺的本质,从而超越了传统的“再现”说、“表现”说和“形式”说,使文艺创作的方式方法获得广阔的选择空间,给予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各种不同的文艺创作现象充分涵盖性的说明。二是对“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作了更全面更深刻的阐释。不但肯定了人是文艺表现的中心,肯定了人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而且探讨了人的共性包括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党派性和家庭性等多层面的广泛内涵;不但承认人的理性、人的显意识的存在,也承认人的非理性、人的潜意识的存在,这就有利于文学创作更真实也更丰富地去把握人和表现人。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肯定,更使文学有可能获得关心人类普遍平等与幸福的崇高思想品位,并优化人们的灵魂和情感。应当说,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与上述理论突破是分不开的。 第二,我们还初步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为主导的多视角、多方法、多层面的多元批评格局,在各种传媒中加强理论批评阵地的建设,培养并成长起大批文学批评的新进人才,从而使文学批评获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蓬勃的发展。我们不但发展了以作家作品为对象的微观批评,而且大大加强了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文体的带有全局性的宏观批评;不但引进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批评,还发展了印象派、心理分析派和比较文学派的批评;不但尝试了原型批评、系统分析的批评,还尝试了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符号学的批评。文学批评的多元化既体现了理论批评界学术视野的开阔和思维的活跃,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也体现了理论批评界学养的提高和能够更好地阐释新时期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使文学批评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这时期除了《文艺报》、《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传统批评刊物外,还增加了《文艺理论批评》、《文论报》、《文艺争鸣》、《当代文坛》、《南方文坛》等各省、市、自治区创办的文艺评论期刊以及像《诗探索》、《通俗文艺评论》等专门性的评论刊物。有一度差不多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出版了自己的文艺评论期刊。而全国2000多种报纸,多数也辟有文艺评论专栏。各高等院校的学报也都发表具有研究性的文艺评论文章。这种局面也是前所未有的。新时期文艺评论队伍的壮大更超越于“五四”以来的任何时期。好几代评论家同时活跃于文坛。特别是90年代以来,新培养的硕士、博士大批加入评坛,很快成为评论界的主力,显示了新的知识结构和蓬勃的生气。20年来出版的文艺评论集已逾1000多种,其成绩同样属于空前。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文艺理论批评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文学的走向边缘,文艺理论批评受到强烈冲击,这方面的著作因要出版社赔钱,出版便格外困难;而报刊也要讲求经济效益,理论批评的稿费就不免偏低,这既助长有偿批评和广告批评的发展,也促使理论批评队伍的分流。评论家改行或兼写散文、随笔乃至小说的,已不在少数。同时,实事求是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肃科学的学风也受到冲击,浮躁与浮泛之作在增多,缺乏实事求是之意的“捧派”批评固然存在,不与人为善的“骂派”批评也不时露头,乃至成为市场炒作的热点。而理论与批评缺乏更多沟通,追踪创作的批评家往往缺乏更深的理论思考,从事理论工作的学者也往往对合作现状比较隔膜,这就造成理论与实际无法更紧密地结合,基本理论的研究往往与创作实践脱节,因而引不起创作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