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知识生产的视角进入文学理论的反思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反思研究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这一“视角”的获得,得力于全球范围内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自省意识(反思意识)的确立,特别是社会学领域将反思作为基本前提进入知识生产的研究路径的启发。西方社会学无论是在理论初创阶段,还是在现代发展阶段,抑或后现代的讲述阶段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高度关注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知识生产,着力探讨社会学知识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说明社会存在并获得认同的知识。知识社会学的核心,在于处理知识与特定文化类型的关系,对于由于社会地位、身份及阶级利益而获得的“知识”保持警醒的状态。 从知识、知识生产的视角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西方社会学中的知识社会学传统是值得借鉴的思想资源。 作为一个问题,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的论争中已露端倪,这一论争主要涉及思想如何规范自身从而成为一种被特定共同体成员接受的“知识”问题。而真正成为一种强劲的研究势头,则发生在2000年前后。2001年以来,陶东风发表了《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当代文坛》2007年第3期)、《略论本质主义知识论和权威主义政治之关系——回应支宇、吴炫教授》(《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文学理论知识建构中的经验事实与价值规范》(《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等系列文章,借鉴西方文化研究、反思社会学的成果展开了对于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状况的反思与批判。作者认为,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被一种本质主义思维所控制,以一种总体化、一体化的冲动谋求文学理论的知识演变,结果导致文学理论知识的自我封闭和对于社会公共领域批判能力的减弱。陶东风还强调,必须勘定文艺学的知识生产者在文艺学学术场域中由各种学术资本决定的位置,破除人文知识分子对于利益的超越性神话,反思文艺学知识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不同场域的关系中思考文艺学的知识生产问题,主张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地方化、历史化以及语境化。余虹也是较早关注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学者,他的《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文学本质论问题论纲》(《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和《理解文学的三大路径——兼谈中国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一体化冲动》(《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等文章,旨在反思文艺学的知识状况并探讨克服危机的知识学路径。2006年10月13至15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文艺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了“文艺学的知识状况与问题”学术研讨会。之后,《文学评论》在2007年第5期开设了“文艺学知识形态批判性反思”专栏,同一期发表李西建等人的3篇文章(分别是李西建:《文化转向与文艺学知识形态的构建》、陶东风:《反思社会学视野中的文艺学知识建构》、章辉:《反本质主义思维与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三篇文章分别考察文化转向对于文学理论知识型的挑战,文化场域、资本以及研究者的占位对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影响,反思反本质主义思维旗帜下既有文学理论知识根基的问题等,将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问题的研究推向了高潮。冯黎明是从大学学科建制与文学理论知识状况角度反思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他提出的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属性表现为反思性、地方性和前学科性的观点,对于深化文学理论知识状况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其代表性的论文有《文学研究;走向体制化的学科知识》(《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文学研究的学科自主性与知识学依据问题》(《湖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论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属性》(《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李西建在文学理论知识生产方面的研究,耕耘深、用力勤、成果系列化。代表性的成果有《思想生产与文学理论的知识创新》(《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理论之后:文学理论的知识图景与知识生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他的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当前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与创新研究”,集中研究了西方知识生产路径与当下文学理论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建立在人文判断和思想创新基础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思路。他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多篇是围绕这一课题展开研究的。除此以外,国内学者程正民、周宪、南帆、李春青、张荣翼、赖大仁、王坤以及青年学者支宇、肖明华、段吉方、卢衍鹏、胡友峰等也都围绕这个话题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 可以说,从知识生产视角反思文学理论的知识状况,已成学术界共识,这一研究路径可以有效避免文学理论反思研究中由于宏大叙述所带来的问题意识匮乏的弊端,提升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理论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准,发挥文学理论介入现实与公共空间的能力。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拓展深化的必要:第一,超越单篇反思文章的局限,形成一种基于知识生产视角反思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贯穿始终的视角,是这一课题研究亟须加强的方面。第二,对于文学理论作为知识的特殊性追问的文章还不多见,诸如对自然科学的知识与人文学科的知识,客观的知识与解释的知识,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判断,事实与价值、知识与意识形态等问题,都还缺乏清晰的见识,亟须进一步研究。第三,如何在知识生产论域内,在大学教育体制、现代学科建制以及现实文化问题(如大众文化、影像、网络等)召唤的三维框架里,形成关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一般描述,这方面的研究也亟须加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这一课题,拟主要从知识生产的视角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知识状况进行研究。其主要理论根据是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生产的一般理论、相关表述以及最新研究成果,使用诸如“知识”、“知识生产”、“知识形态”、“知识状况”、“问题召唤”、“语境”、“谱系”、“母题”、“意识形态”、“传承”、“过滤”、“整合”、“借用”、“解释”、“规范”等术语进入问题,力求搭建起一个言说这一课题的知识平台,使研究对象在知识学的拷问下得以清晰地呈现自身。最终研究成果将实现以下目标:第一,清晰揭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一般状况、社会文化语境的压迫、既有知识资源的支持、“他者”思想的助力以及作为大学的体制化的文学理论研究人才的培育等,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决定性影响。第二,澄清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研究当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命题(如失语症、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学终结论等),揭露这些命题的伪知识性质。第二,助推未来文学理论的发展走向,即从单一形态走向多样态,从静止走向动态,从局部的知识生产走向跨学科的乃至跨国际的知识生产,文学理论知识作为“方法”的性质会进一步凸显出来。 同时,本课题的研究还将努力做到:不只是一般揭示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同时还贯穿着对于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特殊知识的追问,即文学理论在何意义上是一门知识,这门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神学知识”是怎样的关系,文学理论如何处理知识和意识形态、事实陈述和价值评判以及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关系。从理清这些问题的关系入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文学理论的性质、功能、特点,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理论自身的功能。在纷扰的社会文化现实面前,这样做还有助于文学理论合法性的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