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和全球化使得大众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度和影响力。此时关注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仅顺理成章,而且非常迫切。这个问题的思路是:今天中国的大众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呈现什么状态?它有问题吗?如果它有问题,我们又是根据什么观念做出这种判断的?该依据是一种更合法、合理乃至更优先的价值伦理观吗? 一、两种价值取向——以《非诚勿扰2》为例 今天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看似芜杂,实际上表现出自私(骄傲)与爱(谦卑)的二元对立,而且自私这一元呈现一边倒的态势。我把《非诚勿扰2》作为一个样本,来检验这种态势。因为这个作品恰好把我们要讨论的两种对立的价值观表现了出来。至于该作品反映的到底是精英立场还是大众立场,可能存有争议,但我认为,其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完全可以反映大众文化的状况,况且,在价值标准方面,大众和精英并不总是能明确加以区分的。 《非诚勿扰2》首先明确表现了以自私为核心的生活价值观。 我们知道,这个作品是以众多的警语哲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这些警语哲言单独列出来都可以成为精彩的语录。以下以其中的两类哲言为例。 第一类是对婚姻和爱情的常规信条的调侃:“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谁动感情谁完蛋”。通常认为,婚姻是爱情的继续和升华。“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这句话打破了人们对于婚姻的神圣感,开了它的玩笑,而且为我们周围的大量事例所证实,从而引起巨大的共鸣:谢霆锋选张柏芝是错的,他如果选了王菲也未见得对,未见得能坚持到底;从知识精英到创业的强人,从影视明星到进城务工人员,众多的人都发现自己在婚姻上犯了错误,而电影告诉大家,这不是因为选错了人,而是婚姻这种人际关系本身的必然结果。那些自以为厮守爱情的人,白头偕老的人,不过是没有勇气摆脱错误,将错就错,为自己平庸的生活寻找借口。婚姻怎么会变成错的?电影的情节给了我们些许重要的解释,那就是隐藏在这些哲理背后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秦奋想结婚,他不愿在人生大戏中落下婚姻这一幕,但也不想因仓促结婚而吃亏,惹上麻烦,于是就要跟笑笑试婚。从他试婚的项目里可以看出他对夫妇关系是怎么估价的。他装成瘫子,坐在轮椅里,想知道将来老了,需要笑笑照顾时,她有没有能力和耐心,会不会对他好。秦奋的这种态度在今天到处可见:女孩子首先想知道的是她的对象会不会疼人照顾人,是不是自己可以终身托付的人;男孩子则想知道对方是不是够性感,够温柔体贴,通情达理,又对自己忠贞不渝。一句话,每个人只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着想。这种自私的追逐还经常有一条平等的借口。芒果问秦奋到底爱不爱笑笑,秦奋答道:“其实我非常爱她”,芒果说“爱她就得让她感觉得到”,秦奋回答说“可我感觉不到她爱我”。平等贯彻到恋爱中,就是等待对方先来爱自己,虽然保证自己可以等量报偿;就是怕吃亏。“谁动感情谁完蛋”,因为先动感情的一方先承诺,先把自己交出去。这样,恋爱就不再按照爱的原则来处理,而是按等价交换的商业模式处理。问题是,一旦进入了商业模式,等价是不存在的,人们真正想要的是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从获利的角度思忖对方,试探对方,并且决定自己的行为。现在我们明白“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原因:两个自私的人生活在一起必然苛求对方,算计对方,结果只能是冲突、伤害和恨,并且把原有的好感也消耗殆尽。婚姻是爱情的升华,婚姻是神圣的,这种价值观建立在爱、也就是为对方着想和牺牲的基础上。《非诚勿扰2》嘲弄了它,并且通过普遍判断式(“……都……”)宣布,以自我中心的价值逻辑处理婚姻关系乃是人们的普遍选择,其所遭遇的困境乃是人们婚姻生活的普遍境遇。 另一类令人印象深刻的哲理发现是讲真话难。当然讲真话难并不是新发现,电影的新奇之处是指出假话有利于和谐。笑笑对秦奋老说虚假的话不满,秦奋回答道“居家过日子犯不着肝胆相照,虚着点儿和谐”;电影里有一个例子,当秦奋被逼着对笑笑的长相作出真实描述,说她两只眼睛长得太开的时候,笑笑立刻表示了不快,这说明真话不受欢迎,而能让对方开心的话往往不是真话。为了避俗,在本应追思逝者好处的李香山人生告别会上特别规定禁止发言者拍马屁说好话。这种见解乍看颇有新意,然而细究起来,这个表述除了表现对婚姻家庭生活的蔑视——如果“居家过日子犯不着肝胆相照”,一定另有值得肝胆相照、值得“来真的”的事情——以外,还再次流露了自我为中心的道德价值观。试想,如果有人认真起来,居家过日子也执意肝胆相照,事情会怎么样呢?我们可以想象,两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居家过日子,除了算计对方,就剩下讨厌对方了,在这样的眼中看不到对方珍贵之处,如果想要太平点,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点虚的。 《非诚勿扰2》看破了一切,它的这些哲理主题反映的道德取向是一致的。它提醒我们别犯傻,别相信白头偕老、爱情至上,别相信以诚相待,它相信真话会伤害他人,因为人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个体,互相排斥是绝对的,和谐是装出来的。这些对于人、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基本认知,与如今大众文化在这方面的基本认知是一样的。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就是在这种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如果我们认定人是自私的,人际关系的原则是等价交换,我们的道德价值观也一定是与此相适应的。不同仅在于在道德信条中它被美化了:等价交换,以及复仇的意念被虚饰为“公平”和“正义”;自私被虚饰为事业成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等。以现在网络上的一些热门话题为例。关于高考,媒体炒作的是“状元”,是大学的排名和优质生源的竞争,这是成功者的话题,关系到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高考失败者是没有人关心的,这背后的潜台词是“这个社会只重视成功者,失败者的存在空间很小”;在“锋芝”婚变的事件中,人们关心的是谁首先犯错,谁应该承担责任,这是公平;在药家鑫案件中,媒体炒作的是药家鑫应该付出什么代价,这个代价是否与他的罪相符,舆论中充满复仇的声音,甚至在他被处决后表现出复仇的快感,因为这里有最有力的语言——公平、正义;最近的电子图书阅读榜上前几名有《史蒂夫·乔布斯管理日志》、《35岁前决定你的一生》、《穿越之第一魔女》、《人生的黄金十年》、《女人的潜能》、《实用交际术:饭桌上的哲学》、《郭台铭管理日志》等,主题几乎都是成功和做强者。大众文化的代表人物是些强者,他们富有,有时尚爱好,高高在上,动辄鄙视他人,粉丝会帮衬他们攻击其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