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应当相互结合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廷槐(1928—),男,重庆人,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外知名容错计算专家。出版有《Fault Diagnosis and Fault-tolerance-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Special Topics 》(Springer)等5本计算机书籍和《望槐楼诗词选集》。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IEEE国际学会奖状。本文是作者自1999年5 月起在重庆文史书画研究会、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经整理而成。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重庆 400044

原文出处: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探讨古典诗词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问题,这里谈到的古典诗词有时又涉及到传统文学艺术,甚至是形象思维;谈到的计算机有时又涉及到自然科学技术,甚至是逻辑思维。文中指出了文艺与科技之间的差异,探讨了用古典诗词反映科技的一些途径、层次和特点;反过来又探讨了用计算机武装文学艺术的问题,特别是探讨了计算机辅助写作诗词的可能性、阶段和发展动向。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 (2000)04—0117—08

      一、前言——古典诗词与科学技术为何要结合

      (一)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至少有三千年历史。诗歌的形式不断发展,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明清时盛行的对联(由于讲平仄,也纳入诗歌范围讨论,因诗词也讲对仗),流传十分广泛,北宋时凡是有井水的地方都能听见歌唱柳永的词。元曲作为剧目上演,流传很广。至于对联、家家户户过年时都要贴在门上。流传下来的诗篇,可说是汗牛充栋。历代名人,大都有诗篇传世。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

      杨叔子院士说得好,他深深地感到“中国诗歌、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美。思想之含蓄,意境之深邃,感情之充沛,语言之丰富,文字之凝练,音韵之优美,风格之纷繁,技艺之高超,流传之广泛,活力之强大,孰可以比?我们可以无愧而自豪地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绝的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皇冠钻石。”[1]作为伟大的中华诗词的继承人而倍感自豪。

      五四运动后,伴随白话文的兴起,出现了新诗,使诗歌向着口语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本身是一大进步。然而对古典诗词又产生了一些人为的压抑,束缚了她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人为压抑消失了,古典诗词又出现了复兴。据统计,在全国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中发表旧体诗词的有140万人,而发表新诗的有70万人,前者是后者的两倍[2]。省级以下的可能更多。有的专家预测: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古典诗词与新诗相互融合,各取所长以创建新体诗歌。将会以较为自由的新诗为主,以便反映新感情、新事物(包括科技),同时也应吸收诗词(经改良后)的韵律、平仄、对仗、修辞,以增加其美感。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改造了物质世界。宏观上人类可飞出太阳系,可上九天揽月,微观上可进入夸克,可制造出反氢原子。计算速度可达每秒万亿次,网络技术可将世界联成地球村。信息技术已进入到人们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生物技术已达到分子水平,克隆技术能复制出生命体,基因的研究将对医学带来新的革命。邓小平同志总结了近代世界的科技成就,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把它作为文章的主要标题刊登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我国历代许多统治者不太重视科技,看作只不过是些雕虫小技,不是经天纬地之学。只有在解放后的今天,科技才被提升到第一生产力的高度,成为社会和生产发展的动力。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和诗词如果不去反映科学与技术,就会脱离现实生活,缺乏时代特色。反之,如果与科技相结合,就能加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三)注重人才的素质教育,发扬诗词的爱国主义传统

      在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1989年就尖锐地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我们应该牢记这一教训,加强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创造性人才。

      杨叔子院士说得好:“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1]

      中华诗词最能反映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最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最容易在人的思想上生根发芽。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于谦的“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及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些诗句曾经鼓舞过多少中华儿女为国捐躯,英勇就义。也吸引着赵宗尧、钱学森、李世光等爱国科学家放弃海外的优裕生活,历尽困难险阻,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建设,并作出巨大贡献。反之,由于文革后教育的失误,使得有些青年大学生把“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变成了“到公司去,到海外去,到钞票最多的地方去!”要“一切向钱看”,更有甚者,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如果让这种思想泛滥,岂非不打就垮了吗?

      中华诗词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议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研讨的主题是“让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这是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注重陶冶爱国情操、形成良好道德的重要举措,它恢复了孔夫子主要把“诗”这门课作为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首的教育传统。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不仅是发展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必需,也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教育方向。

      (四)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年青人普及推广诗词

      我国基本的诗词队伍已有140万人,但还远远不够。 要恢复诗国的地位,作到凡有自来水的地方莫不有人会诗词,就必须训练年青一代。除了在基础教育中增加诗词的内容和在大学中增开诗词选修课外,还得搞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青年人有诗的感情,缺少诗的基本素养,不熟悉诗词的韵律、平仄、对仗、修辞、典故等。然而,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更重要的是他们熟悉计算机,如果我们能够开发出一套实用计算机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诗词的韵律、平仄、对仗、修辞以及典故等,就能真正“让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为诗词的大普及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