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重结合”的教育新模式回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由苏俄“多重结合”的教育构想引发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义高(1940-),男,湖南人,教育部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 教育部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扼要概述了“知识经济”向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和对新型教育模式的企盼;着重考察了苏俄几代人的“多重结合”的教育构想;并对“知识经济”作了五则解析,提出了回应“知识经济”挑战的四点教改设想。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1)10-0007-11

      一、“知识经济”向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一种质新的经济,必然挑战传统教育模式,而企盼以新教育模式与之匹配。

      从“知识经济”的视角看,传统教育模式的弱点颇多,其中最显著者有四:其一,它以知识的“接受”、“传承”为己任,而教育中的“创新”因素欠缺;其二,它以“学校正规教育”为己任,而远离“终身教育”理念;其三,它把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割裂开来,也把高等教育阶段的普通高等教育、高等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割裂开来,缺乏彼此间的衔接、立交、融合关系;其四,它往往疏远科研部门和生产企业而孤军作战,缺乏彼此间的联系与协作,更谈不上三者的“一体化”。

      显然,必须改造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代之以反映教育“创新”因素,反映“终身教育”理念,反映衔接、立交、融合关系,反映“教育、科学、生产一体化”思想的全新教育模式,方能回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同仁都在积极寻思和探索具体对应方略。但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关注最多的问题,是如何用“创新”因素和“终身教育”理念来改造传统教育模式,而对如何用“融合”的观点和“一体化”的观点来改造传统教育模式这个问题关注不够。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将通过考察苏俄几代人接力式形成的“多重结合”教育构想来加以分析和阐述。

      二、苏俄几代人的“多重结合”教育构想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普职综”相融合构想

      这里所谓“普职综”,也就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的总称。

      早在1958年,苏联为了应对同年美国出台的《国防教育法》,也推出了自己的《国民教育法》,全称《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这部法律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试图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下,把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三者融为一体。当时苏联学者已经萌发了关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三者相接近、相融合的新构想。例如,当时的教育权威И.А.凯洛夫就对此作过专门论证。他曾从反思的角度回顾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中小学的普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问题,作了不正确的解决。可以说,我们受了旧概念的影响,把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同职业教育对立起来。甚至在50所学校中着手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法时,我们还是认为不可能向普通中学提出学生职业训练的任务,在谈到(教育联系)生产专业化问题时是非常谨慎的。现在看得很清楚,决不能一方面承认必须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反对在普通中学进行职业训练。”[1]凯洛夫正面阐述道:“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密切联系着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是:普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目前,这就是中等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在普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生产的增长和技术装备的发展将日益紧密而不可分割。只有在同时提供着普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校里,才能培养深刻理解科学基本知识、同时掌握职业知识、又能经常从事劳动的受过多方面教育的人。但是一定要为普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正确的路线,有了正确的路线,这个任务才可能得到解决。这就向教育科学提出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课题。”[2]凯洛夫展望未来说:“当前教育科学的中心课题之一,就是建立统一的、劳动的、综合技术的学校……由于普通学校实施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增加了普通教育的知识,就有必要考虑今后应当怎样把这两种教育融合成我国统一的、劳动的、综合技术的学校。”[3]

      时隔26年之后,1984年,苏联又在其新的教改法律文件《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中,进一步提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三者相接近、相融合、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落实途径归结为:普通中学在提供普通教育的同时,也兼施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在分别提供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承担普及普通教育(即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的任务。当时提出的教育预想是:“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二者的目的与任务日益接近和一致起来”;“这样经过一两个五年计划,青年的普及中等普通教育将伴之以普及职业教育……这将是对列宁关于统一劳动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体现。”[4]当时的苏共“二十七大”(1986年)通过的新《党纲》也对此作了更具权威性的肯定:“国内正在进行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是建立在创造性地发展统一劳动综合技术教育的列宁主义原则之上的,目的是……逐步过渡到普及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接近,将来,两者融合在一起。”[5]

      (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科、生一体化”及“普、专、职三合一”构想

      这里指的是“教育、科学、生产”一体化及“普通高等教育、高等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三合一”构想。下面予以分述。

      1.“教育、科学、生产一体化”构想

      1987年3月苏联正式发布的《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明确宣布,改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针就是“教育、科学、生产一体化”。

      该方针的战略性新意在于,它把人类活动中三个相对独立存在的教育、科学、生产领域,构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即为了适应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的需要而把三者构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该方针的战术性新意则在于,它竭力使“教育、科学、生产一体化”方针不流于空洞口号,而是落到实处,也即通过两个实体——一个叫作“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另一个叫作“部门教学中心”——来具体落实。为此,它提出了一个新观念,即认定:就其实质而言,正是生产部门才是培养专家干部的主要物质基地和天然的训练场所。因此,有必要推行一种新做法,即把一部分教学过程移到生产部门中去,在那里建立包括分支教研室、分支科研室、分支实验室在内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同时建立分别由主干联合企业、工厂、科研设计部门、医疗机构、农工联合体企业等各个部门组成的“部门教学中心”,而且,这些做法应该成为使专家干部的基础教育同具体活动环境中的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可靠先决条件。

相关文章: